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课堂应留下智慧的足迹
【作者】 解建萍
【机构】 江苏省响水县周集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当我们走进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却发现有些教师面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有关信息及教学资源,未能运用自身的智慧加以充分地利用,如何引导这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使之开放地纳入预设的课程目标之中,促进课堂的良性发展呢?我们应努力做到:
一、学会放手,为生成留足空间
首先,课堂教学的氛围应是融洽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在无焦虑状态下进行“头脑风暴”般的思维互动和激发,从而构建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面对“另类”的声音,教师的处理应是尊重的、民主的。老师一句“为什么会这么想?能告诉我吗?”这一亲切地询问,可以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获得心灵的沟通。这种情感是内心的而非表面的。因此,关注生成,教师就应尊重孩子的理性思考,蹲下身来与之平等对话,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孩子们进一步的发展。
其次,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越要教师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的进行多种考虑,才能敏锐地捕捉到这生成的契机,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因此,教师要确立课堂中的课程开发意识,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教学中的“即时生成”,据此调节教学行为,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
在我上《木兰从军》,在预设“花木兰怎样说服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这个问题时,我就充分地想到学生会说什么,比如:国家有难,人人有责;家里父亲年老多病到了战场只能白白送死,弟弟年幼不能参军;自己爱国……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就八九不离十了,所以,在上课时就感觉很游刃有余。
再次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生成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没有预见到的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在开放而又真实的课堂里,教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形象比较,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领悟思想。他们的认知结构也在这随机的“涨落”中产生突变,教学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
二、捕捉学生“亮点”,加以利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珍视孩子们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和艺术化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光点”,急中生智,加以利用。
(1)抓“精彩”促生成
学生回答精彩时,鼓励、赞赏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只停留在赏识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新的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在《会走路的树》中,出示句式“小鸟跟着小树来到 ,看到了 。”让学生自由说。有个学生说:“小鸟跟着小树来到了绿茵茵的草地,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多么美丽的句子呀!我大力地夸奖了她,下面学生的句子都很精彩!
(2)抓“肤浅”促生成
由于受年龄和学历的影响,学生在理解、感悟上,难免会有所肤浅。如果我们把这种状况视为一种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肤浅”作为教学起点,运用“调控——生成”策略,引导学生浅入深出。
(3)抓“争论”促生成
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这种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
(4)抓“错误”促生成
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即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衍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
(5)抓“意外”促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教师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最有效的办法是先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继而因势利导,巧引妙导,把学生的“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三、恰当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这些意想不到有的让人很惊喜,有的让人很尴尬,这时,就更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在学生思维认知的过程中,起到“导航”引领的作用,为生成指点迷津。如果不进行价值引导,他们只是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而已,毫无价值可言。
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便老师做了充分预设,期间必然还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老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教师“急中生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