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混龄教育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作者】 姚 玮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摘要】 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混龄教育在我国学前教育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和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者对混龄情境下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水平及表现特点的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处于自我期;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处于吝啬期;大班幼儿分享行为处于慷慨期。
【关键词】混龄教育;幼儿;分享行为
【正文】

  一、理论依据

  (一)混龄教育概述

  所谓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1]混龄教育是针对同龄编班提出的,同龄编班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如同龄编班无视儿童的个别差异,不能很好反映儿童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排斥不具备相同经验的儿童,导致儿童在班级组织中的地位差异等问题。

  著名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就特别反对同龄编班,她认为,社会生活的魅力在于一个人可以遇到不同类型的人,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种人为的隔离,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对儿童的滋养,会阻碍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随着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在世界的影响,混龄教育在西方也广为推行,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编班形式。[2]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在推行混龄教育,并且试图尝试扩大混龄教育的年龄范围。

  (二)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

  混龄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的推行中存在诸多困难。首先是消极观念的阻碍,由于目前混龄教育还欠缺全面的理论支持,有些幼儿园则害怕实践以失败告终,不敢开展,有些家长担心小龄幼儿在混龄群体中遭遇不公平待遇,或者担心大龄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小龄幼儿等等。消除来自家庭、幼儿园、社会的滞后观念的阻碍,是混龄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除观念上的落后之外,师资素质的局限和课程资源的缺乏也使得混龄教育的实施需要进一步推广。

  尽管混龄教育在我国的推广存在困难,但是不可否认,混龄教育已成为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的改革潮流,顺应潮流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在我国学前教育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混龄教育是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混龄教育在我国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儿童从出生后便处于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之中。当他开始对母亲的爱抚报以微笑或动作时,社会性行为就表现出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生活范围日益扩大,社会经验日益增多,其社会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行为。

  分享指个人拿出自己拥有的物品让他人共享从而使他人受益的行为。[3]分享的特点是使交往双方共享物品拥有者的资源并使双方受益。人们在群体生活时把属于自己的物品、权利、某种思想或积极情感与别人共同享用的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突出表现,是亲社会行为的另一个重要范畴。

  幼儿的分享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这与幼儿认知、情绪随着年龄增长是一致的。四岁的幼儿年龄较小,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还不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态度,而五六岁幼儿的认知情感水平同四岁幼儿相比较有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年龄较大的幼儿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就有更多与他人相处的经验,这对于他们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及情绪有很大的帮助,会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身体、思维能力等都在迅速的发生着变化,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道德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辨别是非往往以自己的观念感受为标准,还经常因为自制力差而出现行为不一的情况。另外孩子的年龄越小,自我中心意识越强,这些都会影响到幼儿的分享水平。当然,有的幼儿从小就被宠爱,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总是先想到自己,这些成为导致幼儿缺乏分享的重要原因。

  三、混龄情境下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水平及表现特点

  (一)小班:自我期

  这个时期表现的特点是:独享或共享,你有我也有。

  更多的是低层次的物质分享,如食物、玩具等。分享观念上,分享的物品很充足时,表现得很大方;当分享物不足,即分享人数多于分享物品数时,小班大多数儿童以“自我中心”为指导,表现出“独享”即“我都想要,因为我爱玩”或者“自我关注”即“我自己拿一个,余下的给别人”。

  (二)中班:吝啬期

  这个时期表现的特点是:被动分享,和好朋友分享。

  中班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是儿童分享观念形成的关键期。五岁起已具有了分享观念,儿童不再完全受“自我中心”观念支配。这是由于心理理论在四至五岁之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懂得因他人的需要和别人分享,如“给别的小朋友,他们也喜欢玩”,或者是因服从权威定向和别人分享,如“给别的小朋友,老师让团结友爱”。

  但这个时期的分享行为水平并不高,大部分孩子知道要分享,但不太愿意分享,表现的比较被动,分享时意识到困境,但不知道怎么解决,我们称分享空白期。分享时更愿意在自己的小群体中进行,例如带来了玩具只愿意拿给自己的好朋友分享,其他人就不可以。

  物质分享行为在这一阶段出现的很少。他们对行为结果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会担心自己的玩具是否会被弟弟妹妹弄破、东西吃完了怎么办等,他们意识到了困境,但不知道怎么解决,很多孩子会选择逃避分享行为。在经验分享方面分化明显,分享的动机意图不是很明确,平时表现欲强的孩子更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才艺、本领等。

  (三)大班:慷慨期

  这个时期表现的特点是: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至六岁幼儿的社会采择能力发展迅速,且处于去自我中心化状态,大部分孩子知道分享行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已经能够考虑别的小朋友的需要,具备较清晰的分享观念,当被问到为什么把玩具分给别的小朋友时,许多儿童回答:小朋友应谦让,团结友爱。在分享的过程中利他行为越来越多,能力强的孩子可以为了同伴而牺牲自我,即使是自己没有了也愿意和同伴分享。

  分享内容层次提高。分享意识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渐提高,分享的内容也从原来的低层次的物质分享向高层次的经验、能力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君,刘云艳.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J].幼儿教育,20062).

  [2]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81.

  [3]耿希峰. 7-11岁儿童的分享行为发展及其动机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