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同课异构异彩纷呈 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作者】 敏文忠

【机构】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颖的教学和教研方式,是在新课程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有效提升了教师素质和水平的新教研方式,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新尝试。同课异构,既可以追求“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效果,又可以追求“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境界。对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淡谈自己对“同课异构”的研究心得。

  一、同课异构的内涵解读   

  1.“同”与“异”——异曲同工之妙处   

  同课异构是指教师在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时,根据学生实际、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教学课题,同样的课程标准,即为“同”。可以说“同”是一种客观的要求,不以教师和学生个人为转移。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思路、方法、途径以及风格进行授课和讲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即为“异”。“同课异构”既可以指在不同班级教授同一内容时,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风格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当地的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知识含量”,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追求“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目的。“同课异构”可以各显风采、各具特色,要求教师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精心研究教材,加强集体研讨。   

  “你有一颗糖,我有一颗糖,交换后你我还是只有一颗糖;你有一套思路,我有一套思路,交换后你我就有两套思路。”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教研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同课异构”不是“PK”。上课教师之间,不能抱有“PK”心态。我们追求的理想的“同课异构”不仅可以解决教师个人教学的个性问题,同时也能解决教师群体的共性问题,“同课异构”以课程研讨会为载体,对某个特定课程进行研究,它基于课堂教学,注重解决问题,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研究、分析并解决课堂上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内化成不同教师自己的教学模式,并促使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灵活地运用,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因此,它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途径。   

  2.高效与精彩——同课异构之目的   

  “同课异构”的目的是探索高效课堂,提高教师的群体素质。高效课堂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是有效的教学过程规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是过程的主角。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加注意学生是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然而,在“同课异构”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教师太在意自己的课前预设,只关注学生是否按照自己的预设一步一步走下来,忽略了课堂生成。关注课堂生成,即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在“同课异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预设,宽容地接纳生成,理性地认识生成,机智地筛选生成,巧妙地利用生成。建立在精彩的师生互动基础上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实在的。“同课异构”针对的是同样的教学内容,所以更具有可比性。在说课、评课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因此,说课、评课的过程中,每位教师必须认真提出自己对每节课的优点和缺点的看法,分析每位教师在每一个环节的表现,从而发现每位教师的亮点。这种教研形式可以引发参与者的智慧碰撞,有无相通、取长补短,在对比中提高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   

  二、“同课异构”的一般流程   

  “同课异构”的一般流程是:确定课题——集体探讨——课堂实践——评课反思。   

  “同课异构”第一步要做的是集体备课,形成公共教案;第一步特别强调教案要体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想,体现共性。第二步,不同教师还要独立进行二次备课,第二步强调突出“异构”,突出个性,即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结构、不同的风格等,教师就要依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自己的教学风格,对公共教案再理解、再认识,秉着“立足教材,优化教材,超越教材”的理念,深入讨论教材,整合资源,优化教学组织结构,形成个性化的课程计划,展现风格迥异、各有特色的“异构”课。在“同课异构”的集体备课方式下,每位教师都寻找自己最好的教学方法,最妙的内容展现方式,最佳的课堂掌控能力等,彰显独特的魅力。呈现课堂教学的严谨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有效性和实效性的统一、灵活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多层面与多样化的统一,以期实现高效课堂、精品课堂。   

  三、“同课异构”的实践方法   

  1.“同课异构”的起点——问题   

  怎样才能激发普通教师继续学习和深入钻研教材呢?只有满足他们的专业成长需要,解决他们在现实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才能激发出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让他们得到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这启示我们,在开展“同课异构”的时候,首先要提炼出一个有意义的研讨问题。

  那么,如何提炼有意义的研讨问题?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敏锐发现问题的实质,不能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而要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另一方面,要深入教学最前线,和广大同仁同实践、共调研,查找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2.“同课异构”的关键——教师

  同课异构的关键,应当是每一位参加活动的教师。上课教师是研讨载体的提供者和创造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是真正的主角。为确保参加教师成为活动的主角,就要确定在“同课异构”中,每一个环节都让他们处于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精心设计活动全过程。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制定详细的要求和规范,注重良好的设计和实现。   

  3.“同课异构”的呈现——活动   

  “同课异构”是以活动的方式来呈现的。如果教学活动设计合理,环节紧凑,就能保证教研活动的完整性和目标的指向性。 

  完整的“同课异构”活动应有五个环节:(1)寻找问题,确立主题;(2)结合主题,自主研习;(3)带着思考,观课听课;(4)结合主题,分享成果;(5)生成结论,深人探索。这五个活动环节是环环相扣的,每一环都必须落实好,才能确保下一环节的顺利进行。

  四、“同课异构”的研究心得   

  简言之,“同课异构”这项教研活动,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共享、交流、提升的教学和研究模式。它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教师对相同教学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班级的课堂掌控效果,比较不一样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然后通过沟通和讨论,使参与教师优化教学设计,积累教学方法,分享心得,共同提高,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拓宽教师的思维与眼界,彰显教师教学艺术的个性与魅力,形成教师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