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周以黎 侯茂琴 通讯作者 李兴奎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探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为“既能满足当人的需要,由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4年在开罗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和199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发展首脑会议”都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的追求的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的利益,它的直接目标是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它的长远的目标应当是追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下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而在1992年我国政府就已经制定了《中国防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总结已有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制定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指出了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人的素质不高是首要的问题。所以可持续发展最终落实在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从而提高人口素质。学校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载体,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创造可持续发展未来最有效的途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做过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三个方面。近年来,人们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但究竟什么才是心理健康呢?对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在学术界尚未统一。
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做出如下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其强调以社会的规范为衡量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报告《心理健康:新的理解,新的希望》中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情感和社会的幸福感,个人能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能对付生活中正常的紧张,能创造性地或卓有成效地工作,能对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做出贡献。”这一界定更偏重于将心理健康的外部表现与内在感受整合起来,将适应于发展整合起来,对心理健康进行了综合的解释。根据我国国情,我国的心理学家也陆续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其中有学者提出把学生“积极适应、主动发展”作为判断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并得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完善的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积极适应学习、生活、交往和环境,能主动寻求、探索自我发展途径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和内容。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2012修订)》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这个目标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个总的方向,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具体发展情况以及需求,科学地制定课程的具体目标。根据应对的方式,可以将心理教育目标分为消极性目标和积极性目标。消极性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积极性目标是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使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日趋完美。从积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即使从消极的角度考虑,上策是预防而不是治疗。由此可见,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可以得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在于指导全体学生积极适应,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学生健康积极的地成长。2.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体的儿童期、青少年是人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期,正确的引导更有利于开发大脑的智慧潜能。3.提高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品德。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德育,但是不可否认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与学生(主体)对社会道德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评价等心理因素相关联。4.培养学生主体性,形成良好人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的价值,了解自己的个人特点,有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5.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和行为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心理或行为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人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的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个体生命长久、均衡、协调的发展,即个体作为人的整体的发展。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完全忽试了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片面追求对人的应时性的知识和和专业技能的机械训练,导致广大的学子与家长片面的追求形式上的“学历”。而素质教育则以育人文本,重在培养能力着眼于人的整体的发展,旨在不断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生存境界,区别于应试教育着眼于体现教育选才的社会功能。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基本前提,也是促进个体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前提,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功能可以得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的有效途径,并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心理健康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之一。
传统的应试教育将人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学习准备阶段,一个是工作奉献阶段,在面对这两个阶段时,有些人以损伤后继的发展为代价,透支脑力和体力为条件来获得在某一个极端的快速发展。现在,职场精英过劳死的事例层出不穷。可见,可持续发展不是一时的发展,而是持续个体一生的发展。为了达到持续一生的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的个体必须掌握发展的方向、发展的能力以及承载生命可持续发展的身心素质。而无论是个体智力、才能、创造力、人格等因素的培养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之内。只有让人的潜能和谐、统一、协调的发展,才能充分激发个体的潜能,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准之一
心理科学认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的发展。从横向上来说,人在某一个时间段或时期会同时存在许多不同的发展任务,这些发展任务按照属性分为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而纵向的发展则是,人在某一方面或任务的发展在不同时期或阶段是否能够协调一致,比如,人的亲密情感发展在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是不尽相同的。人的横向和纵向的协调发展,才能保持个人能力的发展和保持人格的完整,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既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的标准,积极适应生活,主动发展自身。
参考文献:
[1]吴家正,尤建新.可持续发展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2]陈光辉. 心理科学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诠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
[3]陈艳化.论人的可持续发展[J].东岳论丛,2005
[4]肖旻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5]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
[6]潘勇.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J]. 教育研究,2001
[7]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