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
【作者】 龙月桐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芳林学校
【摘要】 对于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把握,但无论如何,对语言的品味是必不可缺的,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内化。品味语言是解读一切文本的关键。本文主要从教学实践出发,谈谈语言品味的几种方法。【关键词】语言品味;诵读;比较欣赏;关键词语;精彩语段
“品味语言”即体会语言、体味语言和感悟语言,就是在教师点拨、诱导下的自我探究的过程。品味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在头脑中的组合加工过程。许多语文课虽然课堂上书声朗朗,课下读书活动频频,然而,频繁阅读的背后,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依然不尽人意。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中有这样的概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品味,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下面略谈一些做法。
一、诵读品味法
文章要诵读,在诵读中才能感受语言。对于朗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一项要求:“各个学校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阅读的重要支柱,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朗读的语调、节奏和生动形象的语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我在教《背影》时,为了启发学生珍爱亲情,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表现的浓浓的父爱,曾特意要学生反复读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文字。在学生找出“父亲是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等外貌描写,“攀、缩、微倾”等动作描写后,我启发他们进行想像朗读——想像父亲做那些动作是怎样吃力的神态,从而感受到父亲心甘情愿为儿子奔波费劲吃苦的情怀;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多次朗读这些重点语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背影。这种将品味语言、想像情境与朗读指导有机结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抓好朗读,对语言品味,解读文本,是有着极大的益处的。
可以说,教师用“朗读”这条主线贯串整个教学过程:从朗读人手,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让课文中语句的音韵、节奏、语调及所附色彩的变化。直接刺激大脑,将一个个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渲染的艺术境界中,进而感受它的情感、意境,品味作品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与其说是在用声读课文,不如说是用心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这时,许多语言背后的内涵通过朗读全然悟出,语言品味和朗读训练浑然一体。
二、比较欣赏品味法
比较欣赏法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什么是比较欣赏呢?即对文本内容进行改动,然后让学生做比较欣赏,从而让学生明白文本语言的精妙。古人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的就是字词的妙用。王安石创作《泊船瓜州》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字,最后才选定“绿”字。“绿”字色彩鲜明,引人联想,在读者面前唤起一片江南春色。
如我在上朱自清的《春》时,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我出示一组对比句子,请学生品味。
原文: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改文: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下着。
在这组语言的品味揣摩比较中,学生读出原句的“斜织”不仅写出春雨细、密的特点,还形象的写出了春风的柔和,而改文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由此可见,这种比较欣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明白遣词造句的精妙,更好地明白文章的主旨。
因此,在不影响语句通顺的情况下,增删或调换一些原文中准确、传神的词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探求原文的内涵,领悟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让学生边读边比,边比边悟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堂上既洋溢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又涌动着学生揣摩品味的思维潜流,让课堂教学的活跃外象与学生思维的深层触动同时生辉。
三、关键词语品味法
余映潮老师对于阅读教学有过这样的警语:“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是诵读、品析、积累”,可见,品析之重要性。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析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这已经是语文界的共识。
很多文学作品之所以传世,是因为语言使用的精当。我们学习文学作品,欣赏精彩句子,也可以从品味关键词语着手。当然,文体的不同,语言的特点也不同。如诗歌语言的凝练形象、记叙性语言的生动具体,说明性语言的准确生动,议论性语言的严密准确等各有特点。品味语言便可从品味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入手,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匠心。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的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动词“落”的运用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思念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谧。“我们立刻一哄出了门”,这是鲁迅先生《社戏》中的一个句子,其中这一“哄”字,就很生动形象,它不仅有形有声,而且还写出了孩子们看社戏的高兴、急切的心情。 (下转第32页)
(上接第33页)
词语的品味,记叙文侧重动词、形容词,说明文、议论文则侧重副词,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品味、鉴赏句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精彩语段品味法
形象生动的修辞,能使文章显得富有诗意,极具情味。精彩的语段往往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抒发情感。分析修辞的表达作用,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意图、领悟文章的情感。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品美文,析修辞,说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转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明确了文段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的”、“钻”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了小草不经意间就悄然出现了,表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热爱之情。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魅力无穷的,增添了一种节奏美和音韵美。我们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深入分析精彩语段中的修辞,既让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得以提高,又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之美,一举两得。
汉语言的丰富性,决定了品味语言的形式的多样化。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训练,促使学生掌握理解语言的钥匙,提高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让学生理结合运用语言的思维能力出现质的飞跃,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