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整乡推进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建设问题的研究

【作者】 赵君丽

【机构】 中共威宁自治县委党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党的十八大提出:党的基层组织要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和“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求,这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体系建设的服务内容指明了方向,强调要我们做好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和谐四个方面任务。要达到“四服务”的要求,就必须明确“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提升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提升基层工作满意度”的目标。实现目标,就要直面问题、应对挑战,针对性提出措施,让其“落地生根”。

  一、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和职责职能,提升服务效率

  一是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在近郊农村和一些相近的城镇社区之间,可以将村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合并,建立联合党组织;也可以按产业、行业划分,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建立党组织,或以产业化的规模基地为主建立党组织,让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加大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力度,并探索其管理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重点探索在民间组织、集贸市场、商务楼宇、居民楼院、建筑工地等符合条件的地方建立党组织,让党组织覆盖不留“死角”。二是理清基层党组织职责。划清村社区、乡镇、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和职责界限。积极探索在乡镇一级设立政务平台,将基层行政事务性工作相对集中统一到乡镇办理,让基层从繁重的行政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基层自治和服务群众工作。三是优化基层党组织职能。整合传统管理类职能,增加现代服务职能,进一步突出民生导向,将基层党组织的职能由管理式服务向人性化服务、项目化服务、自主化服务、开放化服务等转变。同时,按照机关、村、社区、企业、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等划分,进一步明确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职能和重点,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延伸和完善服务触角。广泛开展“网络党建”工作,组建“网络e支部”,依托网站、QQ群、微信、微博等现代化信息渠道,拓展网上服务阵地。动员发动广大群众组建各类协会发挥自治自助作用。比如,针对农民工大量进城后,所引发的土地闲置、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问题,大力发展土地流转中心、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空巢老人服务中心等协会,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再比如,学术研究会、书法美术协会、体育协会等,吸引广大党员群众参加,陶冶情操,丰富民间体育文化生活。通过这些举措,使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向更宽领域、更广大群体延伸。

  二、打造服务型党员干部队伍,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选拔培养一批高素质干部。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将服务发展有能力、服务群众有能力、维护稳定有能力的优秀人才,选拔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优化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搭配比例,并逐步优化和固化。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鼓励机关干部到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挂职任职,加大选聘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乡村致富能手等到基层任职力度,对结构严重失衡的基层组织,可以选派“第一书记”。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能力素质。针对提高统领村、社区工作、加强社会管理的能力,提高带领农民致富、服务城乡居民的能力,安排更加个性化、人性化、多样化的培训内容。根据培训对象不同区域、不同特点,分类制定培训方案,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学习选择,采取点题式、菜单式、集中轮训、学习考察、异地挂职、短期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市外调训的比例和时间,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强教育管理增强服务意识。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思想教育、宗旨教育、作风教育,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服务群众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健全不合格基层党组织书记调整制度,乡镇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回访复查,深入了解履职情况和群众反响情况,对岗位目标任务完成差、作风不好、群众反映强烈的,要按有关规定及时调整。

  三、丰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载体,实现有形有效

  一是构建基层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借鉴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理念,建立基层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将基层服务中复杂的操作简单化、零碎的实践系统化、粗糙的方法科学化、散乱的程序规范化,使每项服务项目都有一个标准设定,保证各项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以及完成时间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实现规范化管理。二是创建基层服务品牌。坚持科学命名,牢固树立“优秀的服务品牌是由优秀的组织和个人创建出来”的理念,按照工作创佳绩、总结典型上水平、命名品牌长效化的要求,确定服务品牌名称,凝炼品牌内涵,明确创建目标。坚持精心培育,牢固树立“今天是品牌不等于永远是品牌”的创建理念,按照品牌确定、培育、发展、认可的成长规律,既制定阶段性推进目标,又制定长期战略谋划;既完善具体措施,又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不断推进服务品牌做好、做大、做强、做久,提升股务品牌价值。坚持严格评审,建立以社会评估为基础、以专家委员会评审为主体,以党员群众满意为目标的品牌评价机制,增强服务品牌社会认可度。三是深入推进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基层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活动,以基层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党员为主体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根据志愿者的专长和意愿,认领服务岗位和服务项目,开展承诺服务、代理服务、上门服务、错时服务、跟踪服务等个性服务,并建立健全服务登记、积分管理、评价激励等,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社会化。

  四、健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机制,推动长效常态

  一是健全动态跟踪的民意收集机制,构建民意收集、分析、响应等环环相扣的动态体系,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效能。探索民情档案、民情日记、民情沟通日等制度,推广民情微博群等做法,及时收集掌握社情民意,找准服务方向和重点。推行民主听证会、民主恳谈会和党员议事会等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广泛听取和采纳群众的合理意见,推动群众有序参与、监督服务。依托民生服务热线、社区共建理事会等作用,采取定岗定责定人、逐层包干的方式,上下联动为群众提供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服务,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和期待。二是健全上下联动的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坚持把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体系建设情况,纳入乡村两级党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专项述职的重要内容,切实推动各级党委书记把基层党建放在心上、抓在手里。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联述联评联考”机制,做到述职述党建、评议评党建、考核考党建,任用干部看抓党建情况,引导各级党组织开创抓党建促发展的新局面。三是健全群众满意导向的考评激励机制,坚持以群众为出发点来思考问题,以群众幸福不幸福、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评判标准,研究制定以服务为重点、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绩效考评体系,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标准要求转化为群众最关心、可感知、好操作的具体指标。建立健全党员承诺践诺评诺工作制度、深化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广泛吸收基层党员、群众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等各层面人员参与测评,探索采取第三方独立调查、电话随机抽访等多种形式保证测评效果,努力形成组织评价和群众评价有机统一的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同时,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把服务成效作为党员干部考核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服务承诺落到实处。四是健全多方联动的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联系部门、党员干部和基层单位的服务主体作用,当好上级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以群众的发展和需求为核心,形成化解群众困难、促进群众发展的整体合力。

  五、夯实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保障,提供服务支撑

  一是增加经费预算保障正常运转。提高党员活动经费标准,将党员活动经费提高到每人每年100元以上。根据幅员面积、人口多少,分类确定基层干部的误工补助标准。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参照物价上涨指数,每个届期调整一次。提高办公经费标准,在现有基础上,将村级组织的办公经费预算标准提高1倍。探索建立离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使离职村级干部有一定的养老保障。二是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待遇。设立专项编制,用岗位留人,拿出专项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奖励“双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实行聘任制单列管理,享受与其他在编人员同等待遇。在招考公务员和乡镇事业单位人员时,为村干部留出一定名额,加大从村干部中招录力度,并在推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时向优秀基层干部倾斜。三是加大基层服务阵地建设。在党员相对集中的乡镇社区、工业区、商业区等区域,探索建立面向区域内所有党员开放的活动阵地。把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做到规划中有位置,建设上有项目,资金上有保证。加强对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的管理,提高综合利用效益,真正建成集党员活动、便民服务、文化宣传、信息传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党员之家、群众之家、服务之家。四是积极整合城乡资源。按照“责权利结合、人财物配套”的原则,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基层事务准入制度,不断拓宽基层党组织经费来源渠道。强化社会资源保障,引导驻村单位发挥优势,做到资源共用、活动共抓,并通过捐赠资金、物资等方式,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群众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