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个性化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韦秀珍
【机构】 广西省贺州市钟山县公安镇中学
【摘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我从发展个性,感悟生活,培养想象力三个方面浅谈写作个性化的培养,提高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写作,真情地表白,写出的作品富有深度和创意,作品富有鲜明的个性。【关键词】个性化作文;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改倡导在写作教学中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在长期的传统作文教学中,我们对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特别是在中考应试作文氛围下,我们的作文教学住往带有功利目的,使学生丧失了对知识、对创新的敬畏,丧失了对写作的兴趣,也丧失了对写作本质的认识,学生害怕写作文。这种现象不但违背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更与现代人才素质背道而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新世纪是一个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和发展个性的时代。我们的作文教学应适应时代发展,遵循新课标,改变传统观念,更新理念,开拓创新。怎样培养学生个性化作文创新的能力呢?
一、感悟生活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没有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看得多,想得少,对身边的人和事往往熟视无睹,因而作文常常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这也是造成学生害怕写作的原因,作文教学因脱离生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作时,学生常感到无话可说,写出的文章没有深度,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活的积累和感悟。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多观察和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如:外出旅游、访谈、进行社会调查,或通过报刊、影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捕捞写作的珍珠,抓取生活中的美妙瞬间,运用灵智的思维感知世界,悟出真理,把五彩缤纷的生活化作自己创作的源泉。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思考自己所要写的事物,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明是非、辨善恶,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会。因此我给学生观察、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充足时间,给学生广泛的写作题材,给学生自由的写作空间,每学期我只要学生做到三个“一”,作文就评优秀。即:“每日一忆”,“每月一展”,“每期一书”。首先要学生做到“日忆”,每天把所想所感汲取精华写成日记,积累生活素材。其次要学生做好“月展”,每个月末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展在教室供同学赏评,让学生的各种体验、感受、思想和情感相互沟通,发挥大家的智慧和集体力量,从而激活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作的灵感,激发学生极大的写作热情。再次要学生合作编书。每个学期让学生自己组合,几个人写一本书,每人都要写,书名自拟,自己设计封面、序言、后记,书中要有插图或贴画,书前有目录,内容分类,所写的内容是一学期以来所见所闻所感,期末集体评奖,对于优秀文集,班主任收藏纪念或发表到刊物。为了写好书,同学们发挥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出谋划策,积极地融入社会,通过观察、思考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促进相互了解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我定期检查学生写的书,对一些独特见解的语言,句子,事件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克服写作中遇到的困难,提出合理的建议,让学生写书之路越走越宽、越顺越有激情,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到了期末,翻开学生所写的书让人赏心悦目,那是一个个拥挤喧闹的话语天地,天真活跃,充满希冀,内容五花八门,学生以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来述说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生命的激情。通过“日忆”、“月展”、“期书”学生便融入了社会,感悟了生活,在认识大千世界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无尽的写作底蕴,越来越善于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深入的体验,把生活濡沫于情感之中,创意地表达,揭示生活的真、善、美、丑,让作文真正成为表现自己喜怒哀乐,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让学生想笑就放声笑,想哭就尽情地哭,写自己真实的故事、情感、见解,那一个个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别致新颖,富有个性的故事,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作文模式下渴望不可极的。在写书过程中,学生拥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广泛多样的题材,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那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了无限地创造力。我通过三个“一”训练,充分发挥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从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乐园,还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学生不知不觉便获取了自己也惊讶不已的作文功力。
二、培养想象力
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建议的基本精神就是把学生的写作从人为的笼子中解放出来,主张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心理学家认为“全部的创造性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前提,更是创新的动力。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常常想象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上天空,想潜入蚁穴”。学生的想象一但调动起来,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弛骋草原,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创造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一)教师可用实物、图片或各种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想象。如:“一根木棒”,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点燃木棒,生命更精彩”、“只要能给别人温暖,让我燃烧吧”、“此木可成材”……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凭借灵感,找到表象与内涵之间的相通之处,展开奇思妙想。(二)设置别具一格的作文材料,启发学生的想象。作文材料可以是漫画、图形线条、音乐动漫、舞蹈、词句、片段等,只要能启开学生的心智,放飞他们的思绪即可。如: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和波浪线 : ○~~~ 启发学生想象是海上日出或日落;地球找水喝;地球溢水了;小鸡要出来了;小虫吃苹果……任凭学生自由想象,只要合乎逻辑、想象新奇,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三)运用扩写、续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用比较常见和熟悉的诗词、语段、名言、谚语等,让学生去扩写片段或续写故事。(四)微小细末处培养学生的想象。大精神往往蕴涵在小处,庄子有云:“飓风起于萍末。”,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 是的,一只普通的烟斗里可能装着父亲一生的坎坷,一个饺子的邹边上也许印着母亲慈爱的指纹,一双破草鞋也许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但我们往往视而不见,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微小细末处想象,扶植和培养学生积极的想象,哪怕是天真幼稚的幻想,教师也要给予鼓励,让思想的泉水喷涌而出。如果经常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学生的个性,生活积累的能量,沉淀的知识会焕发出了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学生的作品就会富有深度和创意。
三、培养个性
个性是指在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征,是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比如岳飞的精忠报国、包拯的执法如山、和坤的徇私舞弊。人的个性差异导致了主观意识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精神风貌,产生了不同的写作个性。例如:杜诗厚重,李诗飘逸,欧亨利幽默,鲁迅的辛辣、笔锋尖锐犀利,一针见血;个性体现在写作上就是在立意、谋篇、选词、造句等方面有自己的风格,而不是人云亦云。风格就是人,风格就是作者的显著个性,真实与新颖内化为个体稳定的倾向,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便形成了作文的风格。作文具备了风格,便饱含了“人”的成分,充满个体的灵性,成为文与文最大的区别标志。仿佛人气质一样,或激情直白,或含蓄幽默,或冷峻高贵,或通俗易懂,因人而摇曳出不同的风采,这是作文个性的表现最高层次。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首先,我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多年来我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直采用“整体把握——鉴赏美点——捕捉写法——自由写作”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自我捕捉、灵活运用的良好习惯,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种阅读习惯和一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和作文的习惯。其次,我培养学生个性语言魅力。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开拓知识视野,又能极大地充实丰富精神生活,陶冶心灵。我指导学生多读精品名著,做好读书笔记,坚持积累,做到多读勤记善用。我要求学生将名言、格言、诗词佳句等用于日常交流、对话,当成每日的必需完成的作业。老师要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心里感受、见解,鼓励学生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大有长进,见人遇事便能妙语佳句脱口而出。如:一次xx生因家事要转学,不愿远走他乡,难舍难分,同学们妙语相劝,使其破涕为笑。xx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白天我是路边的草,晚上我是天上的星,只要你随便一低头一抬头就能看见我。”xx生:“忘了来时的路,记住要走的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听君一句话,转一站,长一智,胜读十年书!” xx生:“劝君流下几碗酒(泪),西出阳关再举杯,潮起日落有何愁?网上QQ天下友......”,可见书读多了,富于积累,善于运用,生活感悟多了,思维自然灵敏,一次离别便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理解和表达。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过程中,不仅获得比较多的理论知识,科学常识,而且自己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也会相应提高,知识信息积累得越多,写作时就游刃有余,越有创作的灵感和个性的表达。
总之,个性化写作的思想精髓就是“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自主、真实、创新”是写作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我通过培养学生的个性,引领他们感悟生活,展开奇思妙想,创造性地自由书写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了写作的快乐,自主地创作,畅快淋漓地表白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人格境界。
参考文献:
[1]李福灼,陈玉秋.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夏玉玲.浅谈作文个性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L],2004(7、8).
[3]程锦波.作文教学呼唤个性·课堂内外·创新作文[L],2004(3).
[4]主编:刘墨 欧阳芬《新课程教学法》 开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