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信息化教学对英语课堂的促进作用
【作者】 吴 静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高中英语新课标提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开发有效的教育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新课标还提出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学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了适应英语教学的发展,借十二五高中英语课题研究的契机,我们学校大力提倡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英语教学,让信息技术走进每个教室,每一节课,真去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学得开心,学的有效。本文着重叙述信息化技术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发学生的兴趣
英语课堂从一开始上课就要求教师要营造浓厚的语言气氛以唤起学生们的参与意识。计算机具有大容量、多信息、趣味性强以及文字、图像、声音等特殊功能,在课前激趣以充分发挥作用,课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引人入胜的多媒体激趣活动。正是由于多媒体中英语的文字游戏、播放动画片、英文歌曲、变化的背景图片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再加上网络资源容量大、内容丰富且生动直观。鲜明的图像有趣的声音刺激学生视觉、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先进信息技术与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为切入点,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由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被动形式转变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形式。教师角色由原来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它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去钻研,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课内知识至课外知识,充分发挥人机互助的作用,使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通过现代先进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实现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信息技术有利于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或项目,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为英语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它可以和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电子教室、校园网、互联网、教师等校内外教育资源互为助力,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从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到互联网,不断发展、丰富,学习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局限于课堂的教与学活动.发展到了可以选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四、信息技术有利于互助合作式小组教学模式,增强团队意识
当前互联网具有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电子邮件等诸多功能,容易实现互助合作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通讯公具的支持下,学生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或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有效发挥各自的特长,收集信息,进行同伴互教、讨论、练习、小组课题、师生互动等合作性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开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且还有助于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而进行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分工合作意识。
五、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客观有效的评价依据。
过去的测试性评价局限于简单的考核,而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下的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省时省力,便于统筹。例如用多媒体视觉听觉的优势进行听力测试,学生将正确的答案选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评分,筛出错例。再比如说利用和信息化教学环境,把课堂内容和课堂练习设计成课件和多媒体练习,让学生完成,同时也完成对所学内容的评价等等。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可对网络进行开发和管理,对学生的网上学习进行监控、评论。
总之,信息化教学方式对师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合理正确的使用这些教学资源,进一步推进我们的教学改革,使得教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开心。
�几�� 8��o�Eo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规律的认识。
2.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环境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等。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
G�s-o�Eo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白天我是路边的草,晚上我是天上的星,只要你随便一低头一抬头就能看见我。”xx生:“忘了来时的路,记住要走的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听君一句话,转一站,长一智,胜读十年书!” xx生:“劝君流下几碗酒(泪),西出阳关再举杯,潮起日落有何愁?网上QQ天下友......”,可见书读多了,富于积累,善于运用,生活感悟多了,思维自然灵敏,一次离别便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理解和表达。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过程中,不仅获得比较多的理论知识,科学常识,而且自己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也会相应提高,知识信息积累得越多,写作时就游刃有余,越有创作的灵感和个性的表达。总之,个性化写作的思想精髓就是“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自主、真实、创新”是写作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我通过培养学生的个性,引领他们感悟生活,展开奇思妙想,创造性地自由书写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了写作的快乐,自主地创作,畅快淋漓地表白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人格境界。
参考文献:
[1]李福灼,陈玉秋.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夏玉玲.浅谈作文个性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L],2004(7、8).
[3]程锦波.作文教学呼唤个性·课堂内外·创新作文[L],2004(3).
[4]主编:刘墨 欧阳芬《新课程教学法》 开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