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 蔡臻东
【机构】 贵州省安顺市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一种体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新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体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文章阐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对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素质教育;渗透;探究
当前学校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笔者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出于规避单纯科技教育、过分狭隘的专业教育等弊端,教育界也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这已为大家所认同,并在付诸实践。作为担负素质构建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应如何适应素质教育,怎样为提高人才素质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这是摆在我们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机能能力;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等,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的和任务也就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以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与发展为核心,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以形成和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体发展规律的综合素质。这里所说的素质,就是组成人的基本品质结构的思想道德、知识、身体和心理品质等因素。从素质教育的内涵不难看出,它具有其本身的鲜明特点。首先是它的主体性。即学生是素质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要从内在的需要出发,挖掘他们在身心发展上的潜能,使其主动的发展主体性,是素质最本质的特征。第二是基础性。素质是能够对人的主体性活动产生作用的最主要的和最具迁移作用的品质,因此素质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长期乃至终身的发展奠定一个全面的、坚实的基础。第三是它的全面性。素质教育既要培养和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又要使学生个体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培养和提高。第四是它的成功性。素质是人人必备的,个人的素质又构成了整个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素质教育就必须是成功的教育,要保证每一个学生具备基本的必要的素质,使整个民族素质得以提高。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就必须充分理解这些特点,并把他们融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加以发展,使之内化成学生的品质结构。
三、改造教材内容,调整体育课程结构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现行的体育课程结构,虽然有所改变,但总体还是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羁绊,重实践轻理论,重共性轻个性,这种应付考试的形式严重压抑了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调动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调整原有的课程结构,新增一些学生喜爱的、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交往能力及终身受益的知识和技能的体育教材。大胆削减一些技术难度大、竞技性太强、锻炼效果差的教材内容(如铅球、双杠等),吸纳一些娱乐性强、健身价值高的趣味体育项目(如游戏、游泳、跳绳等);通过体育理论课、全校性选修课《体育健身原理》《体育康复方法学》《营养与健康》,向学生传授科学锻炼和自我保健的基本知识;通过“运动处方”介绍,使学生能够自己控制运动量,进行自我体质评价;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有关职业技能的指导,为学生今后参与社区的体育活动创造条件。
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应使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时间少,主动练习的时间多,并能积极发现学习中存在问题。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例如:在体育课上安排游戏时,可启发学生大胆思考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如何获胜等问题。在教学中善于设计问题,彻底改变以往传教士式的教学方法,大胆通过各种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否主动学习,能否成为主体,与教学方法关系密切。体育教师应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积极探讨体育教材的娱乐化、健身化、趣味化设计,使同样的教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教法组织,通过教学形式的变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 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 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六、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 识与体育能力。如以篮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篮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 →“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通过实践与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七、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课外体育竞赛。这种体育竞赛,变以前的“选手竞赛”为现在的群体竞赛,扩大竞赛参赛人员,让所有俱乐部成员都能参加。选择有组织才能、活动能力和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同学担任竞赛的组织工作,由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对待学生裁判应先培训后上岗。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良好途径,体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及考核办法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模式,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而大胆实践。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方卫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3
[2]《体育与素质教育》陈 萍 《教育评论》1995.06
New Ro+�'�o�Eo��文献:[1]李福灼,陈玉秋.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夏玉玲.浅谈作文个性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L],2004(7、8).
[3]程锦波.作文教学呼唤个性·课堂内外·创新作文[L],2004(3).
[4]主编:刘墨 欧阳芬《新课程教学法》 开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