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习对联,提高小学生对词语的识别运用能力
【作者】 张裕贤
【机构】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和吉镇平桥学校
【摘要】对联,是神州大地各民族的共同传统习俗,作为一种普及到民间大众的文化,对联知识已经陆续走进全国各地小、中、高考语文试卷。但在各地的语文课堂上,却似乎很少有人开讲其有关的课程。小学利用学习对联机会,能提高小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让小学生学习对联可以有训练、临摹、比赛、课程等方式。【关键词】对联;教学;词语
对联,是神州大地各民族的共同传统习俗,由桃符演化而来的。秦汉时期,人们在桃木扳上画上神荼、郁垒两神的像,或是写上两神的名字,挂在大门两旁,用以驱邪镇鬼,祓除不祥,称之为桃符。五代十国末期,桃符发生了质的变化。后蜀皇帝孟昶在大年三十晚上把“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两句,写在了桃符上,后人称作我国的第一副对联(《宋史·蜀世家》)。
到明朝,明太祖为百姓写春联的事遍传京都,传向全国,官民纷纷仿效,渐渐普及,清朝初叶便已蔚成风气。清人富尔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写照云:“祭灶之后,即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还由此生出了一个新的就业行当:在市肆屋檐下为人代书春联,以图润笔。如今过年时,依然是千门万户粘贴春联,内容也是老传统的吉词吉语,歌颂、祝愿国泰民安,吉祥如意,人寿年丰,发财多福,既赏心悦目而又怡神,点缀得万家门楣,焕然一新。中央电视台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也是新对联频出,引领这已经深入每家每户的对联文化。
对联作为一种普及民间大众的文化,对联知识已经陆续走进全国各地小、中、高考语文试卷。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学反义词对,在一到六年级的几年里陆续学了近义词对、诗对(包括对偶修辞手法)。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现行课本的“日积月累”中都有背诵对联、背诵对子的内容,但学生学起来还是只能照背,不能运用。死记硬背只能记一时,不能灵活运用始终不能入心,不能融为自身知识。对联是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用得到的知识。小学语文课文并没有专门的对联课文,各小学也鲜见对联的校本课程,而对对子是对联的基础,语文试卷考对子、考对联,生活中也用对子对联,这显然是一个矛盾。从大的方面来讲,为了应对考试,为了陶冶性灵,为了美化生活,也为了传承国粹,我们应当掌握一点有关对联的知识,学会写作一些常用的对联。从小的方面来讲,既然我们生活当中还是会普遍遇到对联,那么就应当让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学习对子对联,一如古代私塾训练语言基本功的对对子,利用学习对联提高小学生识别词性的能力,运用词语的能力。当今的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笔写作和在其他学科练习中组织语言答题是最困难的事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小学生积累的词语少,“书到用时方恨少”,关键时刻头脑中缺词、少词、词连不成句,或词不达意,或答非所问。通过对联学习,小学生至少辨别出动词、名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明白了很多近义词、反义词,聪明的甚至能学到更多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词语的运用又可以分为几类:组词,完词填空,词语归类,找出不同类词语,写近义词(同义词),写反义词,写同结构词(含动物类、含植物类、含数字得、含近义词的、含反义词的、精神类、风景类、外貌类、ABB式、ABAB式、AABB式、AABC式、ABCC式、ABAC式)、关联词填空、选词填空、词语连线搭配、组合短语、写成语、写俗语、写歇后语等。学习对联,正好用上了这些词语的运用形式。
要想让小学生学对联提高他们识别和运用词语的能力,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地学习对联,认识词性。对联的一大特点是对称美。所谓对称,除了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之外,还要做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高度完美。反之,则不能称其为一副好的对联。要让学生知道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之后以对联实例教育学生写对联做到词性相当。按《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词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训练学生识得对子分类,如天文对、方位对、花木对、走兽对、人伦对、文学对、感情对、精神对、人事对、文史对、形体对、宫室对、珍宝对、军事对、饮食对、时令对、文具对、衣饰对、虚词对、副词对、连词对、介词对、助词对、叹词对、象声词对、联绵对……学生一下子学不到这么多也不要紧,随着写对联次数的增多,受教益更多,这些知识在先了解一遍的情况下,迟早会再浮现到眼前来,运用到实践中去,深入到头脑中去。还可以增加一些对对子的趣味故事启发学生,如《萝卜对》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对联不是古板的对对子,而是有意思地找对子。
二、养成收集对联的习惯,揣摩对子。要求学生平时收集挽联、喜联(贴在大门的门联和农村男方娶亲时出上联给女方答下联的答对)、开张联、春联、寺庙联、景区联等,教师分析别人对联写得好的地方,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对联。叶圣陶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语言的发生,本是为了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觉。”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赞赏自己的成功,小学生更是如此。虽然我们不能都让学生的作品都登上报纸、杂志,但是可以利用我们能够达到的途径,创设条件,让学生享受到写对联成功的喜悦。在学校的黑板、主题板报、宣传栏、作文专栏、学习园地等地方刊载学生的对联作品。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够发表,学生会得到莫大的鼓舞,创作的热情将一再喷发出来,会产生一种要写得更好的冲动。当然,还可以在班上设一些“秀我习作”等栏目,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对联贴上去,给全班同学评议。老师则做个有心人,对第一个贴对联的同学进行表扬或奖励,赞扬其勇气,善于发现对联的妙处,鼓励更多的同学敢于秀出自己的作品,品尝成功的喜悦。只要我们想方设法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使他们享受成功的乐趣,定能让学生的创作热情持续下去。没有会写对联的同学只要找到对联中的对子也算是成功的了。
三、开展对联比赛,巩固学习成果。竞争是人类的本性,故人类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特有的智力、社会组织以及资源和财富的私人占有制形式激发出人类广泛的需要、强烈的贪欲和对生存资源的占有欲。这些需要、欲望和相应的社会制度的结合,导致了人类社会内部空前激烈的竞争。竞争加快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生产力前进的步伐,从而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从古至今,学生很少单独进行学习,编入班级进行集体学习,就是有一个学习氛围,存在一定的比较和竞争关系,学生才有向上的动力。对联学习也是如此,有一个学生写对联,必定有其他的学生向往之。如果有两个学生写对联,一定有人将他们的对联拿来做比较,评论谁的更优。如果有三个学生写对联,必定会有一群学生跟着写对联。如果还能比赛写对联,优中比优,评比奖项,那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会更高,没有写对联的同学也会从写得好的对联中学到或多或少的方法,最终达到自己动手试一试的结果。比赛如能定期化,一个学期比赛两次,学生就会充满了期待感,平时抓紧练习,等待比赛那一天的到来。知识越用越纯熟,最后达到形成技能目的。到了会写对联阶段,学生对词性也学得差不多了。
四、学习对联,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中国宁波网2010年6月10日报道:《雅戈尔小学引入对联课 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宁波市鄞州区雅戈尔小学在语文教学中,让四至六年级学生学习对联,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据雅戈尔小学教科室主任洪波老师介绍,他们在2004年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对联学习,发现效果不错。对联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一名姓李的五年级学生对记者说,以前他写作文总是不够精炼,学习了对联后,很快掌握了其中的诀窍,现在作文水平比以前提高很多。雅戈尔小学校长周鸿辉说:“将对联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关键要找到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模式,还要做到‘莫为时尚放弃永恒,不被传统禁锢思想’。”雅戈尔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对联教育的做法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曾获得2007至2008年度鄞州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宁波市教科所的专家调研后,认为这种教育方法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陶冶情操,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从学对联方面掌握词性,日积月累,学生会写对联那就更好。最差的结果也能是这样:学生没有会写对联,然而对词性的认识更深了,词语的运用更熟练了,语文老师让学生掌握用词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我国最早的楹联》,谭婵雪,《文史知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1年第4期。
[2]《学习写对联》,国学网——国学书苑《第一章 对联的特点与源流》。
�U ��o�Eo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语言,使学生在做事情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的语言,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对英语的感受能力才会越来越强,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要�{� ��o�Eo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平时多积累相关的经验和技巧,注意和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相结合,应该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发挥出地理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实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标准。[4]主编:刘墨 欧阳芬《新课程教学法》 开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