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生本课堂莫忘教师的适时“介入”
【作者】 邓 燕
【机构】 广西宜州市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生本课堂倡导的是“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应“无为而为”,处于“帮学”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弱化教师的教,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适时地介入,有的放矢的教,才能把课堂的学习推向深度、高度和广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 生本课堂中教师应该如何适时地介入呢?
一、 在重点之处介入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果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两位老师在同课异构,执教的内容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的第一课时。第一自然段中有一则销烟的布告:“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照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第一位老师只是让学生停留在理解布告的内容上,第二位处理教材就不同。老师在学生了解了布告内容后,就追问:“这张布告里有几个词语是比较难理解的,大家可不可以给它们找找近义词?”随即,教师出示了这一段文字的课件,“钦差”、“遵照”、“御旨”、“销毁”、“御旨”这些词语变成了红色,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很快找出了词语的近义词,教师趁机总结方法:“给词语找近义词,给词语换词,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请同学们把这些近义词带进句子里读一读。”理解词语是中年段的一个教学重点,这张布告里有很多生僻的词语,第二位教师能清楚地把握年段教学目标,适时介入,指导学生理解词语,从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深钻教材 ,把握重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课堂上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随机地“介入”,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在疑点之处介入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在生本的课堂里,学生汇报展示后,都有一个质疑的环节:“我展示完毕,谁有质疑或补充?”“一时激起千层浪”,这时的课堂是最有灵性的,学生之间互相答疑解疑,而当学生遇到“拦路虎”时,教师就该“介入”了。
这节课,笔者在执教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坚定的锡兵》。一个学生在展示第九自然段的学习后,另一位学生就大声说:“我质疑!为什么‘啊!多么湍急的水流啊!多么骇人的巨浪啊!’这里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其他的孩子愣了一下,也纷纷各抒己见,但是都没有讲到点睛之处。这时,我及时引导,说:“老师有补充,有不同的见解。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就能突出纸船在河里经受的风浪对锡兵来说是多么恐怖,可是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姿势,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教师的点拨与引导,点亮了学生的心灯,此时,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质疑的尝试,从“无疑”到“有疑”,比如从关键词语句子质疑,从标题质疑、从标点质疑、从空白处质疑、从课文的矛盾之处质疑等等。而对超出学生理解和认知范畴的, 教师还要善于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在精彩之处介入
自由开放的生本课堂, 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把讲台“让”给学生,把“讲坛”变为“学堂”,造就语文课堂的精彩。在学生展示到精彩之处,教师也要适时“介入”。
一节语文课上,学生在展示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麻雀》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的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一个学生捕捉标点符号进行品味:“第一个“慢慢地”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好吗 ?”问题一抛出,全班同学立刻交流讨论起来,大家都感受到了用逗号表示停顿的时间比较长,才能表现猎狗是慢慢地向后退。学生的思考非常到位!这时,我作为课堂的一名参与者,情不自禁地介入到学习中来:“同学们,‘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 可见,标点符号很重要。它是一种情感载体,能参与情感表达。因此,在学习中要关注标点符号,还要读懂标点符号。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吧! ”此时,教师的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时,师生的情感也与课文融为一体。
课堂上,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并予以引燃,顺水推舟,给以适当的点拨,往往达到推波助澜的效果,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体会语文。
总之,生本课堂的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上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的三分之二的舞台属于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但是,在生本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而且应该发挥得更加高级更为无形,更为超脱和得体。教师以一种爱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向上的力量去影响和感染或制约学生,以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融入课堂,以一种关切的态度去解决学生主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切,使课堂更加精彩。因此,生本课堂莫忘教师的适时“介入”。
st�X'oo�Eo: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小乌鸦说:“那有什么?”说着把一只爪子伸向另一根电线,只听“哎呀”一声,小乌鸦就摔到了地上。这时狐狸迅速冲到昏死的乌鸦面前一口咬断了它的喉咙。狐狸舔舔嘴上的血,感叹道:“笨乌鸦,当今时代,不学点电学能行吗?”这样一段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取得相当好的教学效果,相关的物理知识在他们的专业实践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三、加强学生物理应用能力的培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应避免用满堂灌的方法去进行教学,否则在具体的事例灌到学生的脑子里也会变成一堆枯燥乏味的抽象符号。如:家用洗衣机有一项功能——甩干,它的原理是:将湿衣物放在甩干筒里,当筒的转速达到一定数值后,水滴与衣物的附着力不足以提供水滴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水滴将脱离衣物而穿过筒上的的小孔依靠惯性沿切线飞离圆周轨道。由此我们可以引出汽车转弯时要限速。原因是如果此时车速过大,向心力变小,车辆则不能在弯道上行驶,而逐渐远离圆心而去,将会造成交通事故。在学到定量定理时,我们教材上有这样的阅读——飞机为什么怕飞鸟。在这篇阅读材料中,列举了许多惊人的数字。读完这则资料后,再引导学生去学习动量定理,这样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发展科学探索的兴趣,这样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物理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要花费很多学时在应用能力方面的讲解,在物理课时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物理应用能力的培养更需要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对于重要的基本知识点和技能一定要让学生有所了解、牢牢掌握,并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否则,没有一定的物理基础,根本谈不上如何去应用。
参考文献:
[1]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邵长泰.中等国家规划教材(基础版)[M].北京: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