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作者】 陈雪华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溜西门小学

【摘要】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
【正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那么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内容的呈现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教材中主题图买票、赛车、爬山等,就是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的再现。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宝贵的可利用资源,一定要充分地利用。

  二、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三、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五、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六、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是必然的,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数学知识充分应用于生活中。例如,学习了“统计图”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到各自邻居家调查上个月的用电情况,并根据各户的用电量制成条形统计图,再在班上汇报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的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在班内汇报交流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例如,学习了“利息”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多少利息。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必将更积极、生动、活泼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