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作者】 邱重党
【机构】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蒙村镇中心小学
【摘要】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是民族复兴、国家昌盛的希望所在,这不仅要求他们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形势和环境。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孩子最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阶段,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传达、解惑和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发育的的特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不仅是需要强壮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指出,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必须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我国的青少年年龄大概处于12~17岁之间,正是人生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学生要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则要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和就业压力;同时,开放的社会环境也给学生带来各种刺激、诱惑和茫然。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艰巨的学习、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心理测查、咨询、治疗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增进心理环境的内稳度和机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以积极主动、平衡而灵活、正确而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当前及与时演进的客观环境,成为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强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普通心理学中的有关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人生观、性格、气质、能力的浅显知识,跨越青春期误区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心理卫生基础知识,社会人际交流及自我训练,自我调节方法等。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青少年教育阶段,那么,对学生生理的成长、心理的成熟、健康人格的形成、个性的全面发展等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我国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在这教育发展时期,青少年心理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性思维不足,情绪化倾向严重。青少年由于正处在人生发展的过渡阶段,但由于现在的青少年,相当部分是家庭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从就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特别在一些家庭中孩子俨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为主宰,心里脆弱,经受不住风雨和磨练。在学校很难适应集体,稍有不合意,他们就闹情绪。甚至老师、家长再三强调不要做的事,他们偏偏要做。还有的学生家境贫寒,时刻都有辍学的危险,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或是单亲家庭,缺少家庭温暖产生心理畸形。这部分学生心理主要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容易导致 “感情用事”造成不良后果。
(二)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言必谈升学考试。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有的学校,学习成绩决定了一切,主宰了一切,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都是不被提倡或被禁止的。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被认为是没有“正事”的表现。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指挥,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数理化”的青少年,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封闭与狭隘,导致部分学习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上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三)情感危机,缺少意志。现在的青少年大部分是成长在九十年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时期,这部分学生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诸多因素发生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如家庭经济快速增长、生活富裕、赌博、父母离弃、偷盗抢劫、网络、垃圾文化等等,这些现象导致了青少年的情感世界呈现出五彩斑阑的新特点,而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有着“蔚然成风”的倾向,如懒惰、固执、任性、好强、敌视、怀疑,放纵不羁,意志薄弱等,特别是部分学生中独生子女多,由于受到家庭或学校的溺爱和娇宠,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和临时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在读书学习中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现,大部分青少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或是由于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存在以上某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德育带动智育,把心理教育融入整个教育过程。学校教育应该顺应形势,转变教学观念,逐渐由注重应试教育转变为重视素质教育,特别是学校领导及教师要本着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深入推进青少年德育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课任、团支部的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做到爱老师、爱父母、爱同学、爱社会、爱国家。要切实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心理辅导课,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制定实施“师生谈话制度”,定期、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辅导。同时,还要动员、依靠全体教师广泛参与,各科任教师要加强对心理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自觉把心理健康知识有机地融进各项教育工作中。我认为,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学生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关注学生,多渠道、多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首先,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教师要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的教学中、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爱到感染。如针对青少年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打球赛、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外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提高竞争意识,养成健康心理状态。总之,学校要调动一切积极性,挖掘一切育人因素,采取多种渠道,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点一滴地落到实处。
(三)注重家访,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特别是要更加注重开展家访活动,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到,过多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青少年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嫉妒别人、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学生社交技巧。引导孩子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深入了解子女的心理世界和思维特征,并要以自己健康成人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规范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为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尽力创造最优的家庭环境。
(四)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生的意志和毅力。目标如航灯,有了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巨大的力量,奋勇当先,永不畏缩。青少年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确立学生学习目标入手,通过主题班会课、故事活动课等途径介绍名人、伟人的成长事迹,使学生明白,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做出巨大贡献,除了机遇之外,崇高的追求目标和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激发学生以他们的先进事迹鞭策自己,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追求崇高的奋斗目标。通过进行恰当的教育和激励,逐渐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使学生能够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加自信,最终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总之,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发育成人的重要阶段,而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家庭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要转变观念,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艰巨的学习任务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2005
[2]阎真,《当代青少年心理养生》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7
[3]宿春礼,楼心月,《青少年心理的N个故事》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4]李延含,《开展青春期性知识和性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1999
[5]李中莹,《简快心理疗法》
[6]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