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作者】 刘洪玲

【机构】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口镇北山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琅琅的读书声冲出教室,回荡在校园上空,这是学生读书兴趣浓厚的象征。听到这久违的朗读声,是多么亲切,多么思念。犹如在幽静的夜晚散步在河边的阡陌,春风拂面,蛙声一片,沁人心脾,预示着丰收的来临。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几经周折,终于走出了困惑,返璞归真,读了又读,“再念,再念”常读常新百读不厌,读它个熟记成诵,读它个滚瓜烂熟,为语文素养积淀丰厚的根基,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成文有了丰厚的文学根基,才能语惊四座,妙语连珠。学生阅读能力差,直接影响到阅读能力的发展,要使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阅读水平不断提高,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才有后劲,因此,要给学生插上阅读的翅膀。

  把阅读引进课堂,给课堂带来了活力,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表现了出来。避免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新的课程标准以全新的面貌,把语文教学推向了一个崭新阶段。语文教坛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现了各种教学模式。但不论哪种模式,都有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这教法,那教法,学生读不熟文章,没教法;这名师,那名师,吃不透文本,非名师。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是学习语文的出发点,以读为先,以读为快,以学定教。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再问,学生找,把一篇文章弄的支离破碎,缺乏了整体认知。这样无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讲得天花乱坠,不如学生多读几遍。

  课内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语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语言宝库,文学大师们给我们创造了不朽的文化遗产,人类文化精品在当今社会里再也不是匮乏的,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里的孩子,只要阅读,只要勤奋,就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只有让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头脑中的知识,才能变为自己的财富,这个“变为”的过程,靠的就是孜孜不倦的阅读。读书就等于和作者在对话,作者的人格魅力,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大江东去的豪迈气概,收复失地的愉悦心情,怒发冲冠的壮烈形象,告别易水的悲壮场面,难酬蹈海的英雄赞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理想而奋斗。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苦,读书苦,背诵积累真是苦上加苦,但是,不读不背哪有积累。古人那“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闻鸡起舞”是怎样的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去工作,去学习的人,有一种高贵的责任感在起着推动作用。在教育学生用读来学知识的同时,必须正确引导,使其树雄心,立大志,发扬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学生就会以苦为乐,战胜困难,成为阅读背诵的爱好者。

  一篇好文章,作者的感情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他用缜密的结构和精彩朴实的语言表达着。只有靠读、再读、细读、反复读才能感悟文字所表达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学生的感悟,而不是教师直白。《最后一头战象》全文没有表露作者的一点观点和对战象的评价,经熟读精思的人都会被战象的重情义、忠诚善良的品质所感动。《生日礼物》中,子与母之间没有一个“爱”字,但细读全文,就会把母爱子的担心、牵挂,找不到孩子的心急跃然纸上,孩子爱母亲的举动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自己挣钱,买生日卡和棒糖,给妈妈以惊喜,最后妈妈的惊喜、自责和自豪全在一个动作上:“妈妈什么也没说,扑过来紧紧抱住我,把脸埋进我的头发里,哭了。”文章戛然而止却意蕴无穷,这种美好的情感,只有反复地读才能真切地体会到。

  课内阅读往往受时间和阅读内容的限制,要将学生引领到广阔的阅读中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其目的就在于开阔眼界,开启智慧,发展智力,陶冶灵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我采取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先指导学生阅读教育局统一下发的阅读材料《经典与阅读》,再读些与学生年龄相近的伙伴的作品,直至青少年版的四大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朱自清文选》、《冰心选文》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内阅读学到了阅读方法,培养了阅读兴趣;课外阅读开阔了阅读视野,养成了阅读习惯。阅读从课内到课外是一个大的飞跃,是从量到质的升华。为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好孩子,我们宁愿“衣带渐宽”、“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