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作者】 潘永成
【机构】 广西防城港东兴市江平镇大昌坝小学
【摘要】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是主客体情感交流的一种活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通过鉴赏活动来完成。由于鉴赏者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生活层面的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他们对同一作品的感受也不一样。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个人以为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对小学语文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提出一些浅显的具体看法。【关键词】审美教育;文学作品;审美实践;学语文教学
一、读中品,体味文中的语言美
1.在读中品味语言的音乐美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语调铿锵,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的音乐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桂林山水》中写道:“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将漓江水的三种不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似而整齐的句式娓娓道来,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怎能不体味出美的韵味来呢?教学时,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结合语言文字,体会修辞中的形象,展开充分的想象,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天然美景。
2.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的结构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学生光靠朗读还难以受到美的教育,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这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
(2)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子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又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学这类句子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二、读中比,认识文中的形象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1.在读中体会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塑造了许多高大感人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知这些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那么,只有通过朗读来实现这一目标。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课文主要通过对烈火中的邱少云高大形象及人物心理的描写,赞扬了他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学生读着这一段感人肺腑的语句,不难体会到邱少云形象的高大,也不难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
2.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觉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西门豹是在什么情况下到邺任地方官的?他来了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怎么样?学生经讨论得出:西门豹到邺时看到的是一片荒凉景象,田地荒芜,人口稀少,而直接原因是官绅们为河伯娶媳妇造成的。为此,西门豹将计就计,在河伯娶媳妇时也去“送送新娘”,其实早有主意在胸,他先是以新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理由,先派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再派官绅头子去“催一催”,最后还叫其他官绅去“催催”,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官绅头子。总之,西门豹用将计就计的办法惩治了恶人,同时又用事实教育了老百姓,在不动声色中假戏真做,达到从根本破除封建迷信的目的。最后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好品质。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读后思,想象文中的意境美
关于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早有共识,文本作用读者,帮助读者建立形象,读者则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反作用文本,重建文本。能够重建文本意味着对美的感受能力及鉴赏力的提升,意味着审美情趣的提升。而想象是重建文本的重要手段。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地想象,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审美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欣赏能力。古诗里许多优美的作品所展示的艺术美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教育材料,教师如能生动、形象、创造性地把其中的美传达出来,把学生带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就能培养他们美的情趣。意境是艺术描写的对象和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意境传达的。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注重美学分析,使意境开拓,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使他们所引起的思想感情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同,作品中的人物、情景符合学生的审美理想、趣味。从而使心境做到物我交融、物我一致,产生共鸣,让意境开拓学生,陶冶美的情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散发着香气,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把生活中的小事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越是细细品味,我们越是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因自己的残疾而忽视母亲病痛的追悔,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由此而重燃的生命勇气与信心。课文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人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一个“情”字,贯穿本组课文的始终,因此本板块教学的重点就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感受伟大的母父之爱。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3]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吴新武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6]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