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经典效应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赖辉记
【机构】 广西桂林市恭城县恭城中学
【摘要】探讨如何将经典效应中的培哥效应、蝴蝶效应、长尾效应和破窗效应等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化学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包括:巧用培哥效应,实现快乐记忆;相信“蝴蝶效应”,尊重每位学生;注重“长尾效应”,分层教学;抑制“破窗效应”,监督学生的化学学习。【关键词】培哥效应;蝴蝶效应;长尾效应;破窗效应;化学教学
有位大师说过:“学校,就是要让学生的心激荡的地方,是让学生走近它,就能感受到神圣、魅力和诗意的地方。”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在原则的基础上,展示的一种灵动的美,是对教育规律方法巧妙而卓越的运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包含独特严谨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并且在生产生活实际应用十分广泛。在教学过程中,若能运用经典效应,就能把准学生的心弦,向学生展现化学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不期效果。
一、巧用培哥效应,实现快乐记忆
很久以前有位教书先生,整日里不务正业,喜欢到山上找庙里的和尚喝酒。他每次临行前留给学生的作业都一样:背诵圆周率。开始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苦不堪言。后来,一位聪明的学生想出妙法,把圆周率的内容与眼前的情境联系起来,编了一段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杀吾(26535)把酒吃(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乐尔乐(626)……先生回来一检查,每个学生都背得滚瓜烂熟,把先生弄得目瞪口呆。这个故事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学生们之所以能够把枯燥抽象的圆周率背得滚瓜烂熟,是因为他们把圆周率的内容与先生到和尚庙去吃酒,先生乐而学生苦的实际情境联系起来,使数字成为一段有情节的内容,而且学生身在其境。用这种方法进行记忆而产生的效应,我们称之为培哥效应。
培哥记忆术,就是先把熟知的事物分别编上固定的号码,然后把有待于记忆的事物也编上相应的号码。这样就可以用相同的号码为中介,把熟知的事物与待记的事物联系起来,再用离奇的联想巩固这个联系,从而记住了待记的事物。化学学科中需要记忆的内容多,体系庞杂,容易使学生产生记忆障碍。实践表明,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往往是中学生感到最难记忆的内容,其次是化学用语。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教学内容,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产生厌学的后果。如果老师能够抓住时机,在分析清楚事物的内在本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创设属于自己的“号码牌”,利用培哥效应,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在初中氧气制备的实验教学中,由于初中生在初三才接触到化学,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相对比较陌生,被要求记忆实验过程的7个步骤比较困难。此时,教师如果能编创一套“号码牌”,比如利用口诀“茶庄定点收利息”:茶——检查,庄——组装,定——固定,点——点燃,收——收集,利——移动,息——熄灭。又如,在高中电化学教学中,学生对于原电池、电解池两极发生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容易混淆,利用诣音“富养洋洋”,学生很快就记住了。通过该种“号码牌”编号,就将抽象的东西生动化了,避免了记忆的枯燥单调,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使用培哥记忆术,尽力将培哥效应效果扩大,有利于优化课堂。
二、相信“蝴蝶效应”,尊重每位学生
当“一只美丽蝴蝶在巴西扇动她柔弱翅膀,就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可怕的龙卷风。”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我们可以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下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介入和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因为人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一切皆有可能。我现任教的高三化学的一个班,高二刚接手时,发现一个学生上课总是扑在桌上睡觉,找学生了解他的情况时,有同学说:“老师,你不用理他,高一他就是这样睡过来的”。我想不能让他这样下去,这类学生来硬的肯定是行不通的,得找机会好好表扬他,一次,他则扑在桌上,我就适时问了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回答得很好,我说:“某某同学了不得,睡觉都在学习”。一有机会,就适时进行表扬,他的学习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学习化学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起来,有时他问的问题的深度我都感到吃惊,与一年前已判若两人。相信“蝴蝶效应”,我们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可能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改变。“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师无小节,课堂无戏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积极的,正确的,可能会让学生终生受益;消极的,错误的,也可能贻误学生一辈子。
三、注重“长尾效应”,分层教学,鼓励学生结对学习
“头”和“尾”是两个统计学名词。正态曲线中间的突起部分叫“头”,两边相对平缓的部分叫“尾”。从人们需求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的需求会集中在头部,而这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主流,而分布在尾部的需求是个性化的,零散的少量的需求。而这部分差异化的、少量的需求会在需求曲线上面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而所谓“长尾效应”就是将所有非主流的市场累加起来就可能形成一个比主流市场还大的市场。班级授课正像一个广大的供求市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了一对有机的供求关系。一大半学生在学习上占主流,他们能够有效地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而另外至少一半学生则不能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其中一部分是“吃不饱”,还有一部分是“吃不了”。班级授课中“主流”和“非主流”、“头”与“尾”的矛盾就这样浮出水面。其实,这部分“长尾”的学习需求及潜在的教学效益,可能比主流还要大。教师要看到学生个体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把学生参与的内容,参与的时机,参与的时间,参与的形式,参与的人数放在首先考虑的位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具有的层次教学,保证每个学生个体充分参与,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课后参加化学竞赛辅导小组,使他们的化学知识水平更上一个层次。要抓住“长尾”也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找到在团队中的位置,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当小老师,学习差的学生接受的是一对一或二对一的辅导,实现了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四、 抑制“破窗效应”,监督学生的化学学习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这就是 “破窗效应”。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中学生的自觉性毕竟还不是很强,容易产生惰性,教师还是要给予必要的监督。学习化学,学生感到比较头痛的是化学用语的记忆,为了分散记忆,通常我会在下次上课时默写上节课学过的化学用语,每次我都会认真批改,对于默的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默的不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处罚,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养成了上课时默写的习惯,默不出来的情况越来越少,对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有了极大的促进。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怎样的学生,都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可能会导致半途而废,作为教师,就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量的监督,不然,会导致整个群体的学习风气下降。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人与人的一种交往,教师要掌握一些实用的心理教育技能,从欣赏学生、鼓励学生开始,运用激励竞争机制,贯彻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和一颗宽容心,还要有监督的手段,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参考文献:
[1]李海飞 主编. 图解教育心理学的55个经典效应.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经童.心理效应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例析[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