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流动人口子女教肓问题现状及对策

【作者】 郭 燕

【机构】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实验小学

【摘要】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指随父母到流入地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人口。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分析目前流动人口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幷提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自己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肓;问题;对策
【正文】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

  ()各种教育费用是流动儿童迈进正规学校大门的一道“门槛”。

  由于教育部门下拨给学校的教育经费不能满足学校接纳流动人口子女的需要,因此流动儿童少年每年需交纳的教育费用主要有三部分;(1)学杂费,与其他学生的交费标准一致;(2)借读费,按照各地区制定的借读费标准收取;(3)赞助赞(也叫教育补偿金)。各种费用加在一起,流动儿童少年每年需交纳500-700元教育费用。对于低收入流动人口家庭而言,这笔费用成为他们迈进正规学校的一道“门槛”。尤其是某些收入低而且不止有一个学龄儿童的流动人口家庭,这道“门槛”对他们来说显得太高了,让他们感到难以逾越。

  (二) 缺乏固定的居住场所

  有些流动人口居无定所或者居住地和工作地变动频繁,使得其子女难以获得必要的上学条件, 低收入流动人口家庭的儿童少年属社会中的处境不利群体,到了上学年龄,有的被送到办学条件较差的流动人口子弟学校; 有的失学在家。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家长不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大都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生活条件简陋。

  ()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中的其他问题。已经就学的流动儿童少年依然面临着一些学习、心理和社会问题。

  1.在公立学校里,流动人口子女往往有她们的难言之隐。懂动人口子女往往被入忽视,给不少流动人口子女心中留下了不平等的阴影,甚至是难愈合的心理伤害。根据调查,一些公立学校遇到大型活动、领导检查,就会让流动人口子女提前回家,他们的作业老师也只是批个“阅”,很少做改动。正因为如此,一些流动人口子女宁愿回到简易学校读书也不愿留在公立学校。

  2.简易学校弊端很多,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甚至误人子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不少学校办学以赢利为目的,办学条件被降到最好水平,从而使办学者获得最大的“利润”。第二,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最基本的安全和卫生条件,学生在这样的学校里没有人身安全保障。第三,办学者和教师的素质较差,有的学校从校长到教师没有一个人有过从教经历。体罚现象比较严重,教育质量无法保证。另外,学生由于流动性大,频繁转学造成了学生的知识断层,大多数简易学校的老师都表示学生难教。加上简易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二、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明确政府责任。进一步明确“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流入地政府的责任”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 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因此,输入地政府要从全局意识出发,树立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当地政府应负的责任的思想。要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特别是子女教育问题纳入对输入地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估当地政府工作和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建议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要安排专项经费。目前各类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政府都没有作专项经费安排,无形给这些学校增加了额外的负担。政府的补贴可令各类学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要打破户籍制度,实行适龄儿童无条件接受义务教育制度。

  要改革二元户籍制度,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放宽户口迁移限制,为城乡人口特别是人才的跨区流动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同时,义务教育体制也应该得到相应的调整,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的有关制度,只有现行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体制双方面同时改革才能根本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加强对简易学校的审批和管理。

  各级教育部门应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坚决查处、取缔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采取欺骗手段引诱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的非法教育机构,维护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正当教育的合法权利。同时,公立学校应给具备办学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提高它们的教育质量。这种支持既可包括硬件方面的,也可是软件方面的。另外,公立学校应主动促进本校学生与这些学校学生之间的联系。城市居民子女与流动人口子女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发展贫困地区教育,缩小地区差别。

  国家应通过教育转移支付手段,实行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投资战略,教育经费重点对落后地区进行倾斜,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地区差异;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不仅免收一切学杂费,还应当提供一定的补助,以保证人人都能上学。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来源应以国家为主,其投资的数量、比例应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并有专门的机构监督、审查,保证实施,从而尽快缩小义务教育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

  总之,人口的自由流动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在发达城市的反应,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教育问题,我们必须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