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 杨菊芬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教育局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如今,随着国际多元文化的冲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刻不容缓。《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呢?本文认为:

  一、结合教学内容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挥其积极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三年级的《有趣的家乡风情》(教科版、下同)、四年级的《诚信是金》《公共生活讲道德》、五年级的《不能忘记的历史》《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六年级的《人类文明的足迹》《放飞和平歌》等内容。教师应结合这些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文化内涵是什么?从而树立个人爱国、爱民、立己的良好情感。

  1.认知历代仁人志士,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爱国是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例如,教学《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学生在了解林则徐与虎门销烟、邓世昌与黄海海战、三元里人民抗英与甲午战争、孙中山与中国命运的故事中认知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和平,我们共同的愿望》,学生在学习“和平使者”周恩来、宋庆龄的事迹中知道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原则”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感受中国历来提倡“以和为贵”的思想、热爱和平的传统美德。教学《我们是炎黄子孙》,学生在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地球仪的发明人,认知李时真与《本草纲目》、祖冲之与圆周率中认知灿烂的中华文化及其创始人。教学《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学生在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梁启超与《中国少年说》、华罗庚的《回到自己的祖国去》中知道如何学习仁人志士为国担当的爱国情怀,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2.认知传统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遗产的深厚感情。中华传统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记载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是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一是认知中华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每个节日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节日不仅是过节,还要知道节日所包涵的意义。例如,学生在二年级《我们的节日》一课已经对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过春节有什么意义?怎样过春节?的问题还不理解,所以,笔者在《我喜欢过年》中开展“过年了,你觉得最有趣的是什么?”、“各地是怎样过春节的?贴春联、挂灯笼有什么意义?”、“明年的春节怎么过?”三个主题活动,让学生知道过“春节”意味着辞旧迎新、冬去春来,新一轮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即将开始。春节还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具有合家团圆、敬亲祀祖、世代相传的意义。同时,开展“说说家乡的传统节日”活动,让学生知道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的深刻意义,增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二是认知家乡生活习俗和变迁。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笔者让学生从认知家乡的“吃、穿、住、乐”等生活习俗开始逐步认知中华优秀民俗文化。例如,教学《家乡的风味小吃》,通过“请你尝尝臭豆腐,向同学介绍一种你最喜欢的家乡小吃,动手做一些家乡小吃并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三个活动,使学生知道家乡吃的习俗。教学《小城故事多》,通过说一说你感兴趣的地名,在了解地名来历中知道地方的历史和变迁;通过看看家乡的老房子,知道各地的房子都有不同的特色,认知家乡“住”的习俗;通过说一说小姑当新娘了,了解家乡的婚庆习俗等,从而更加热爱家乡和家乡的人民。

  3.认知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中国素有“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之称,崇善向上、孝亲敬友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笔者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正确处理个人成长中的思想困惑,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中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提高个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例如,教学《诚信是金》让学生知道诚信的重要意义和怎样做一个讲诚信的人。教学《共享友爱阳光》让学生知道怎样去理解、尊重同学,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教学《伸出我们的手》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关爱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教学《公共生活讲道德》让学生学会辨别生活中的不良行为,知道怎样遵守社会公德,争当一个好公民,为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和形成良好的品格奠定基础。

  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实践,将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才能让学生学得扎实,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例如,教学《我喜欢过年》后开展“收集家乡节日的一些故事、图片、歌谣等和同学一起交流,对燃放烟花爆竹、一些迷信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交流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理解。教学《小城故事多》后开展“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怎么看待奶奶不到20岁就结婚,人们结婚、过生日、进新房都请客送礼和摆宴席的做法?”调查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分析判断中学会辨证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达到取其精华,去之糟粕的学习目的。

  其次,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的内在思想和提高个人情感。例如,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少先队活动中,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面向国旗高唱国歌做起,从勤奋学习积极探究做起,从身体力行动手操作做起,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开展传统民族风俗、礼仪、书法、绘画、工艺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对民俗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感受。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规范书写汉字活动,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让学生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和教学内容,将学习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作者简介:杨菊芬,女,壮族,1989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工作单位:那坡县教育局,任那坡县教育局德育股股长、心理辅导站站长。研究方向: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小学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