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
【作者】 李 佩
【机构】 贵州省榕江县乐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教育教学的改革,技术的更新,是形势的需要。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因此,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合乎新课程理念,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本人结合教学实际,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具体的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数学教学成败的关键。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电教媒体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始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本身课的内容是相当抽象和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一只卡通熊带领大家参观新建成的小区,整个小区的环境是由学生已学过的各种图形组成的,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然后问大家:“这个小区漂不漂亮,你发现它们都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这样,一个课件顿时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唤醒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保证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的重难点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以物化的形式再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例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其要点是:①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②在能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如教学时,在两张胶纸上各画一汽车,通过抽拉直观演示,显现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如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投影片抽、拉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 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 ——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教者通过投影的直观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难点。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由于多媒体课件用动态图像演示,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适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练习的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输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学生作为接受信息的主体,其接受信息的积极性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效果。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传递信息的载体是语音信号,其实学生对此较容易产生疲劳感,而且语音信号稍终即逝,不能反复感知,而且学生也不可能全体保时保量地传递信息。在多媒体教学中,计算机可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老师。像填空、选择、判断题型,学生回答对了,计算机可以马上亮出正确答案,并会表扬你,并来一声“棒极了!”、“你真棒!”、“真聪明!”,学生看了听了自然高兴,兴趣盎然;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计算机会提醒他们“再想一想”并配以音乐,启发学生认真动脑。即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促使学生自我激励,以不断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运用计算机模拟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借助于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手段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圆的认识》一课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如果车轮做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如果只进行讲解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无法看到可以这么比较的物体,没有感性认识,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而用电教媒体设计的课件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课件演示:装着长方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着前进;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忽高忽低的前进着;车轴没有装在圆心的汽车歪歪斜斜地行驶着……学生在笑声中最直接的感受到了车轮是圆的,车轴应装在车轮圆心的道理。又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 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此刻,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离的复合片)。通过抽拉演示并伴以 “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