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优化问题设计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

【作者】 张红英

【机构】 山东省莱芜市口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从多元智能角度分析,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智能发展等差异,会造成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和接受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学科课时少,内容多,学生学习时间紧,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化学课堂效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是形成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

  一、优化问题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好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助燃剂”。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就要求教师把教材中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与冲突作为问题设计的突破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优化问题的层次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层次性,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参与思考,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关键点有三:一是关心学困生;二是鼓励边际生;三是重视优等生。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要特别注意课堂上的层次提问,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如学完碱的通性后,可设计如下问题:(1)氢氧化钠固体如何保存?(2)氢氧化钠固体可干燥哪些气体?(3)保存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能用玻璃塞而用橡皮塞?上述问题层次性很强,在已掌握氢氧化钠易潮解、可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迁移到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也是酸性氧化物,按照碱的通性推知,氢氧化钠也能与二氧化硅反应,因此,不能用玻璃塞。至此,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处。

  三、优化问题的梯度性。

  问题的设计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使问题设计由易到难,逐步加深,层层递进。优化问题的梯度性,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

  例如溶液的质量分数问题,可设计如下类型的问题:

  问1:将5克氯化钠完全溶于95克水中,求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问2:将5克氧化钠完全溶于95克水中,求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问3:将5克固体完全溶于95克水中,求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问1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题目,只需按定义求出溶液的质量分数;问2需考虑到氧化钠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所得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与问1相比难度增加;问3与问2比较难度又有增加,但有问2做基础,就不难考虑到答案应有三种情况:(1)固体物质若只是简单地溶于水(如食盐),答案为5%;(2)固体物质若能与水反应(如氧化钠),答案为>5%;(3)固体物质若是结晶水合物(如胆矾),答案为<5%

  在问题链的设计中要控制好子问题之间的梯度。子问题间梯度太大,学生思维就会受阻,跨不过去;梯度太小,则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太小,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优化问题的适时性。

  在以学为本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教师要善于捕捉恰当的提问时机,并在提问后给予适当的思考时间,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讲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时,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提纯粗盐中混有的泥沙,MgCl2CaCl2Na2SO4,提供试剂①NaOHNa2CO3BaCl2,学生在除杂试剂的选择先后顺序上有些学生设计的是①③②,有些学生设计的是③①②,还有部分学生设计的是③②①的顺序。此时,教师轻易地给出谁对谁错的结论,就错失了较好的教学良机。不妨结合不同学生的设计方案请学生思考三种方案是否可行,由学生归纳总结除杂的要求,由此得到结论:Na2CO3在此的作用即要除去CaCl2又要除去过量BaCl2,必须把试剂②加在试剂③之后即可。这样的问题设计形式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这就是优化问题设计的魅力所在。

  五、优化问题的目的性。

  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从教学目标出发,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计划地安排课堂提问。

  如:在讲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时,如果根据教材内容演示“Fe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制取的FeOH2沉淀”的实验,学生几乎看不到白色沉淀,而是看到灰绿色沉淀,慢慢变成红褐色沉淀,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为此,教师可在问题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实验内容细化成问题,就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1:实验前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有何颜色?

  问题2:当把NaOH溶液挤到FeSO4溶液中时,看到什么现象?随即又看到什么现象?

  问题3:怎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白色的FeOH2沉淀?

  问题4:该过程中生成的FeOH2易被氧化,采取怎样的措施可避免其被氧化?实验室里是如何保存易被氧化药品?

  总之优化问题设计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摸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难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有针对性地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