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具的应用

【作者】 石远瞩

【机构】 贵州省榕江县高坪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目前,在农村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死搬地教,课堂没有活跃气氛,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样的教学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不利于培养新世纪人才。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来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运用学具辅助教学,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的,由其是农村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更为重要。

  一、科学有效地使用学具,有利于提高农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中主体地位,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准备了硬纸壳剪成大小不同的圆形、针线、纸条,分小组作实验。实验一:用带有针的线绕圆形一周,量出线绳的长度,再量出圆的直径,用线绳长度除以直径的长度,求出商,然后比较大小,从而推出圆的周长公式。实验二:让学生在圆形的边缘做一个记号,以记号为起点,在纸条上滚动一周,用直尺量出圆形滚动一周的长度,再量出直径,用纸条的长度除以圆形的直径并求商,进行比较后,推出圆的周长公式。这样,老师只是作了一个参与和引导者,学生充分利用学具参与了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做了学习和探索者和研究者,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每组学生都在那里兴致勃勃的量、算各个圆的周长。整节课,学生一直被手中的学具吸引着,学习兴趣一直委高,学习效果自然也很好。

  二、科学有效地使用学具,有利于提高农村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农村小学的学生,从小学生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实际操作一无所知。在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使用,让每个学生动手摆、拼、剪、制作、测量、图画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操用能力的培养。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时,我就利用小棒给学生进行教学,让他们在不同的摆法得到不同的算式。如237怎么算?在教学前,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2梱各10根,加上3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7根,想一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7根不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

  (1)、将2梱小棒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3根合起来是23根,从23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下16根。

  (2)、从2梱中拿出1梱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下的1梱加3根合起来是16根。

  (3)、将2梱中拿1梱打开为10根,再与3根合起来为13根中拿走7根剩6根,最后与一梱合起来是16根。

  随后,我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请全班同学生评议使用哪种方法较好,在学生交流一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这样,使学生在利用学具小棒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科学有效地使用学具,有利于提高农村小学生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数学不能满足一些数学知识,而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师要培养富有创造性、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教学是让学生教学活动中运用“学具”学习知识,能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见解,从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我在第十一册“圆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布置学生准备好把一个圆等分成16份的的纸片和多等分各一份。上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行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分组让学生进行操作,引导求圆和在,面积公式。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分别从不同角度推导并得了公式:

  (1)将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来推导:

  长方形的长=圆周长的一半(2πr÷2);宽=圆的半径(r

  所以:圆的面积(S)=长方形的面积(S

  =长(2πr÷2)×宽(r

  =πr×r

  =π2r

  (2) 将圆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

  平行四边形的底=圆周长的1/41/4×2πr);高=圆半径的2倍(2r

  所以:圆的面积(S)=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

  =底(1/4×2πr)×高(2r

  =π2r

  (3)将圆转化为近似的梯形来推导:

  梯形上底=圆周长的3/163/16×2πr);下底=圆周长的5/165/16×2πr);

  高=圆半径的2倍(2r

  所以:圆的面积(S)=梯形的面积(S

  =[上底(3/16×2πr)+下底(5/16×2πr]×高(2r)÷2

  =[3/16×2πr5/16×2πr]×2r÷2

  =1/2×2πr×r

  =π2r

  (4)将圆转化为近似三角形来推导:

  三角形底=圆周长的1/41/4×2πr);高=圆半径的4倍(4r

  所以:圆的面积(S)=三角形的面积(S

  =底(1/4×2πr)×高(4r)÷2

  =π2r

  整个公式推导过程,是在学生操作及分析、综合、推理、演绎等思维活动中进行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增强了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总之,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即有利于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给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