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新探

【作者】 杨 静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中发现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有其本身的特点,能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随时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本文就是对几种常见的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在新课改中补充了新的内涵。根据物理学科及物理教学的特点,我们把物理教学中的课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

  一、实验教学课

  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课外实验。

  1.演示实验

  所谓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因此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课堂演示实验要首先做好准备,力求演示的现象清楚,并配合必要的说明和讲解。必修1当中的演示实验是比较多的,比如:自由落体运动;微小形变;静摩擦力;力的合成等等。

  2.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进行学生实验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努力创造条件,开出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所有实验。

  第二、关于实验能力的培养要具体落实,要明确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

  第三、实验中要及时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纠正实验上的错误。

  3.课外实验

  这种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形式,可作为实验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可作为建议,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进行。

  二、知识教学课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1.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必须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例如,在进行“杠杆”教学中,关键在于弄清“力臂”的概念。教师在选择事例时,必须包含力的作用点不垂直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联线这一情况。

  2.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其关键是通过对由演示实验和列举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却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才能顺利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3.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4.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三、习题教学课

  习题教学,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讲述若干重要概念和规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学单元之后,一般要安排以解题指导为中心的习题课,及时而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和解题训练。要上好一堂习题课,重要的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程度,选编好例题和习题,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把复习讲评、示范解题和学生练习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我们对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三种课型,即实验教学、知识教学和习题教学进行了初步分析,物理教师必须熟悉这三种课的教学。值得指出的是,这里并没有涉及到各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诸如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我认为,物理教学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是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合理组织,并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启发式,让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春�-����Cp?�的《沁园春?长沙》中“看”字统领的诗句,启发学生归纳出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如:选择典型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虚实相生,高低俯仰进行描述;其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了多种感官感受使文字生动形象,并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情感。

  再如在讲解白居易《琵琶行》(必修三)时,教师可将之与初中学过的《卖炭翁》进行比较,《卖炭翁》属讽喻诗,作者点明此诗 “苦宫市也”,并在诗中揭露出统治者的腐朽与残酷,深刻地反映出衰唐社会的凋弊与腐败;而《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白居易在此诗中借写琵琶女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比喻的新颖精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在这样的分析讲解之后,学生便会对白居易的诗风有了宏观上的把握,增强了他们的文学感悟能力。

  3、加大语法教学力度。

  由于初中教师没有对语法进行系统的讲解,而高中的教学计划中又没把语法列为教学计划之中,所以现在高中语法教学的实际是:高考不直接考,教材不系统编,教师不正式教,学生不愿意学。高中学生语法知识的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很有必要。

  ①、在复杂多样的课文中讲解语法。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在表现内容的复杂性、表达手法的多样性、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隐藏性、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是初中语文教材无法比拟的。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必须对文本中的语句表达进行分析思考。运用语法知识就能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个长句:“至于这一回在风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很难懂,但只要进行语法分析,就一目了然了。其主干是:“事实——为——明证”。也就是这次事件能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再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近200字,其实只是一个单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作语法分析学生就很难抓住要点。

  ②、在文言文中要把握特殊语言现象。高中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部分文言词语,对文言用法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也建立了一定的文言语感。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学生清楚把握汉语中词语的分类,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解释和用法。而文言文中的特殊现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没有汉语语法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更是难以分辨和把握。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如果不能理解“犬”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就会理解为“其中一只狗坐在面前”,和文章所写是内容就风马牛不相及了。又如“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句,如果不知道“苦”是使动用法,那么,这句话根本就不成其为一句话,因为“苦”是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所以,要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要有语法知识作保证。即使把大纲中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记得滚瓜烂熟,不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也是不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

  如《师说》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讲解这个句子,教师一般总是问学生:句中“之”是什么用法?然后强调:这个“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学生听了记了,过后也忘了。但如果从语法分析入手,叫学生先分析句子的主谓宾(该句无宾语),并提醒他们可以从“久”字入手。学生很快就划分好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主语的特征,再思考“之”字的用法,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再如《过秦论》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这句的结构是“有……之意,……之心”,形成一个整句。要让学生理解“席”“包”“囊”属于句词作状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三个并列短语联合做“意”的定语。全句气势贯畅而有变,显示秦之雄心,加强了学生对文章总体上的把握。

  ③在练习题中讲解语法知识。

  目前的高中学习除了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外,更具有社会效应的是应对一年一度的高考选拔。纵观以前,预测未来,高考试卷中许多试题和答题都离不开语法知识。A、语言知识部分。正确使用词语和辨析、修改病句,实际上大多是对学生语法知识的考查。前者中对虚词的考查近年从关联词的使用逐渐扩大到连词、副词、介词、助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除了要辨析清楚词义外,也要根据词的搭配对象、词性等语法功能角度进行思考;后者所谓病句是指由于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使用不当造成表意不清的语句。近几年《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检测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6种病句类型。其中大多属于语法毛病。B、语言表达部分。对句子扩展、压缩、变换等都和语法有关。C、古诗文阅读部分。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运用,文言句子的翻译等,在前文文言学习中已经讲过,也都要运用语法知识。D、现代文阅读部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前者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分析,尤其是复杂的长单句,必须作语法分析,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后者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更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考生答题时词不达意,就是缺少语言表达训练,而用语法知识就能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E、作文部分。一篇好的作文,必须是有创意、有思想内容、有熟练的表达技巧、有准确的语言运用等综合特色的文章。若文章中病句百出,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一篇优秀作文。

  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学习阶段。实施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紧扣《大纲》和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搞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与过渡,才能较好完教学任务,使学生打下良好的,才能未雨绸缪,决胜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