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对西方音乐家的认识——音乐风格的比较
【作者】 柴 磊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首先创作环境问题。他们三人同为一个乐派,但是所生活的时代又有先后,我们知道海顿最年长,他一生都在为贵族创作服务,也就是说没有脱离过去的艺术家依附于贵族的存在形式,莫扎特则是历史上第一个尝试脱离贵族阶层独立创作的作区家那么他的创作当然也少受不少的束缚,中后期的作品就完全摆脱了以前为社交而写的音乐的浮华,贝多芬在这方面则比莫扎特又进一步,然而在当时,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失去可靠的经济来源,所以后两者常为生活贫困所捆饶,我们能从他们作品中感受到这一点,而海顿是没有的。【关键词】音乐;认识
当然,由于时代在进步,本来他们的风格不同就是不可避免的,海顿趋向与传统,莫扎特勇于革新,贝多芬则几乎标新立异,这也和他们各自的性格密不可分。
1. 海顿:
从音乐史的角度而言,能同海顿相提并论的并不多。他确立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交响曲的规范,新时期的清唱剧,室内乐形式——将罗可可时期的审美情趣和作曲方式更明确地典范化进而开创了古典主义的巅峰时代。他最伟大贡献是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此海顿有“交响乐之父”的美称,为后经莫扎特、贝多芬等人开花结果的古曲乐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规矩的和声和转调,自然音阶的旋律写作,分散和弦基础上的动机与主题,均匀对称的乐句和平衡的曲式,这些是大部分海顿作品的特征,也是古典时期中庸限制的审美典范。
2. 莫扎特:
莫扎特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
莫扎特短暂的一生共创作了四十一部交响曲,为交响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作品同海顿的四乐章套曲形式的古典范式一致,但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两主题的对比被大大加强,有时甚至同一主题的内部也有对比性的乐思,从而使主题的发挥更具戏剧性;另外,他还在整部曲子风格统一的前景下,突出了各乐章之间的对比,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从而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莫扎特的交响曲首先吸收了他歌剧富有表情的、如歌的曲调和其戏剧对比的因素;其次在以主调和声的基础上,广泛采用了复调手法;第三是旋律灵活,但不失宏大的气魄;第四是肌体透明,纯净而富有表情。
3. 贝多芬:
贝多芬一生只有九部交响乐。但要论及贝多芬的作品风格,就一定得看看他的交响乐。交响乐是他的最高的创作成就。他的九部交响曲的风格发展恰好体现了他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是他革命精神的完美体现。贝多芬的交响曲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这在当时最能激动人心。他的创作的构思之宽广,形象之宏伟,感情之深邃,对比之鲜明,都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形式;同时,他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的奏鸣曲形式又各有其特点。他对奏鸣曲形式的处理,在音调和形象上都达到了内在的统一——他不仅在一个乐章的范围内使各个主题形成相互间的统一,而且在整个套曲的不同乐章中也是这样。
小结:
1. 曲式上:
两者都采用奏鸣曲式,但贝多芬使之大大扩充发展,并且赋予了深刻的内涵。
2. 结构上:
莫扎特采用的是海顿的古典式的三乐章或四乐章结构,小巧玲珑,规范精致。贝多芬保留了古典四乐章形式,但把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式”改为悲壮深刻的“诙谐曲”(名称上如此称呼而已,其实并不幽默诙谐);首度创作了五乐章的《田园交响曲》,并赋予每个乐章一个小标题;音乐史上第一次在交响乐中引入人声(《合唱交响曲》)。
3. 配器上:
莫扎特使用了十八世纪后半叶的交响乐队一般采用的双管编制,即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法国号和小号各两只(有时他连这样的乐队编制都没全部采用),这样的编制特点使音乐的音响格外纯净,透明而富有表情,如同使乐器发出人的声音一般。贝多芬的交响曲使用的乐队以完整的双管编制为基础。木管方面,本来在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曲中还难得看到的单簧管已经确立了他的牢固地位,铜管乐器声部不用长号,由两个法国号和两个小号组成。他只是在个别交响曲中,才添加了短笛、低音大管和长号,在《第九(合唱)交响曲》中甚至用到四个长号。他很重视木管乐器,让它演奏十分重要的声部,他的《第一交响曲》已经明显表露出这个特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配器上的不同处理,他的《第一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虽然都是双管编制,但其音响效果却迥然不同。
4. 精神内涵上:
由于莫扎特的交响乐创作时间跨度较长,所以很难找出其中同一的精神线索。然而莫扎特的交响曲虽然有时具有一些悲剧性因素,但更多的是抒情歌唱,灵动活泼,调皮嬉戏。贝多芬则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的交响曲中的首位,赋予他所表现的英雄以哲学家与战士的品格和思想家的头脑。他所塑造的英雄生活在人民中间,把为人民争取自由作为生活的目的,他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奋斗,他在同敌对势力的斗争中甚至牺牲了自己,直至赢得了斗争的胜利。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时代需要精神健壮的人物。”因此,我们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莫扎特是少年维特,贝多芬是埃格蒙特;莫扎特是调皮的苏珊娜,贝多芬则是勇敢的列奥诺拉;莫扎特是机智的费加罗,而贝多芬则是革命斗争的英雄。
y�fn�Cp?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知识最快的时期,所以初中院校必须要加强对初中生的语文教学,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才能更好的培养初中生的情操,保证学生具有更干净的心灵,保证学生具有更高的文化涵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参考文献:
[1]张冬梅.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7):28-28.
[2]郑凌凤.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5):29-29.
[3]黄恩义.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析[J].科学导报,2014,(1):90-90.
��独竢���Cp?、合作性得到充分提高。课外活动时间,学生相约到电脑教室进行训练。通过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可运用的词汇量得到增加。按照计划,我们将分“看打——选打——想打”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网络行为不在是单纯的游戏。网上在线阅读、在线写作活动也陆续开展。总之,数字化学习,培养学生愉快学习、自主探索的品质,体现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发展语言能力、形成技能素养、开发智慧潜能的和谐相互作用,体现着获得创新精神和事件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