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谈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作者】 道吉仁青

【机构】 甘肃省夏河县藏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当前,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界走上了教育信息化之路,信息技术己经在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活动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教育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技术带来的从形式、内容到观念上的重大变革。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大信息化方面的设施建设,从硬件和软件入手,大量添置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校园网,开发软件,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学科教学活动,课题研究等等。面对这些精良的硬件环境和丰富的软件资源,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利用呢?

  一、创设生动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来创设情景,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如《钱塘潮的形成》一课,课开始即让学生上网观看钱塘桥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钱塘桥的雄伟壮观后,由此产生疑问:这样的天下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一过程,教师通过对教材重点的把握,把静态的文本变为动态的信息窗,精心设计问题情景,以学生为中心,在情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身临其境,在熟悉的钱塘潮中,观察、体会,学习有关知识,体会钱塘潮形成时的变化……不难发现,学生由外部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包括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各种问题情景,乃至于一些虚拟的情景,与枯燥的文本整合,学生在情景体验中有了探究新知的愿望,有效地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主动发现,提出问题并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呈现丰富内容,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能力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教师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注意力。因为借助媒体教学手段,知识呈现的内容变丰富了,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运用多媒体的呈现方式以及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新知的能力。

  例如:《在钱塘桥的形成》一课时,学生由课开始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后,教师请学生进入钱塘桥专题网站,在网上自渎课文,教师课前组织好了这篇超文本结构的课文,在学生自学中遇到感兴趣或疑难之处,可以点击相应的连接,了解更详细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很容易便弄清楚了钱塘桥形成的两个原因:特点的时间和特点的地理环境,并由此对相关的天文、地理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再如《我国的珍稀动植物》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参观网上动物展览,通过参观“鸟类”、两栖类“、”哺乳类“三个不同的网上珍稀动物展览馆,对我国现有的各种珍稀动物有了一较全面的了解。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这些生动的故事,精彩的动画、丰富的网络世界,正拓展着学生学习的新空间,他们的发现探究能力正在逐渐形成。

  三、建立虚拟环境,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利用信息化环境的资源,借助于人机交互的技术以及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的学习环境,改变知识呈现的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这正是信息化带来的优势。

  四、开展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利用信息化环境,能够组织一些协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我们可以提供一个总结交流的工具性平台,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当小组要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成员间的协作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这种协作有可能是个体活动,有可能是小组合作,也有可能是竞争活动,而信息技术环境给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友好的活动平台,小组成员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学习资料放到网络的同一个文件夹或者网站上供全体成员来交流和评价,也可以将这些搜索整理到的学习资料与其它小组共享,最后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借助信息平台,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应用信息技术不应该追求学习方式的表面现象,应该借助于这个信息平台,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新课改要求我们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们不能想最先进的就是最好的,凡是运用信息技术的课一定是成功的,而是用最实用的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服务。你用的越简单,成本越低应该是最好的。

  可以发现,网络作为现代教学手段,老师在教学目标制定上,也应强调多元化——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在教学媒体、活动形式的选择上,也要强调多样化:网络查询、动手实践、观察记录、实地考察等相结合;在教学评价的实施上,强调全程化:及时评价与阶段评价结合……只有合理利用信息平台,才能给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搭建一个很好的舞台。

  总之,“做成功的学习者”是每个学生潜意识里都有的愿望。在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真正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在精彩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身心也会得到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