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症下药,抓出成效
【作者】 何 山
【机构】 广西南宁市隆安县第三小学
【摘要】【关键词】
2013年6月,县教育局一纸调令将我调任隆安县第三小学校长。这个前身为隆安县城厢镇震东村小学的小学校,也一下从一个村级学校跃升为一所县直小学。教师业务素质偏低,学生学习基础差,教学质量令人堪忧。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对症下药”,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初显成效。
一、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领悟新课程的理念,落实新课程的标准,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1. 组建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骨干教研团队。现代教学提倡合作学习,优质资源共享。学校的各项工作,最后都得靠教师去落实,单凭学校几个领导是做不来的,就连小孩子都知道“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诚然,一个人的能力再强,终究也只是一颗小小的珍珠,把众多的珍珠连接起来,才能成为一串美丽无比的项链。团队的作用不言而喻,我们将那些教学思想比较先进,教学能力比较突出的教师组建成一个教研团队,这些人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引导教师交流探讨,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老师们取长补短,在互动中交流,共同成长。教研团队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对于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就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2. 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养,首先得进行教学理念上的更新。因此首先要抓教师的学习。
(1)利用网络培训平台,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国培计划”——广西农村骨干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个非常好的培训项目,我们精心计划培训方案,结合学校校本教研,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培训,教师受益匪浅。
(2)抓好学校校本培训。我们对教师进行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教学反思》、《中小学班主任培训之班级管理》等专题培训,开展《我的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抓好校外的学习观摩。组织教师外出参加“绿城之春(秋)”、“名师大课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数学)经典课例展示”、“南宁市精彩学堂”、“名师八桂行”等等的观摩学习及县教研室举行的备课培训、基本功比赛等。凡是外出培训或听课,均实行登记,回来后写外出学习体会,并在科组业务学习会上进行交流,既保证了外出学习的质量,同时也给未能外出学习的老师及时传达外部教育教学信息。
二、 抓好教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负担,又是目前全国中小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使教师参与教科研,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举行“说教材”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首先要通过“教材关”。通过“说教材”活动,引领教师真正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课程标准,才能切实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才能保证国家对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王敏勤教授的比喻非常经典:教师不熟悉教材,就像出租车司机不熟悉路线,绕来绕去到达不了目的地,那是要被骂娘的。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载体,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师只有把握了整个学段的教材体系,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逻辑体系,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真正做到“心中有课标,口中讲课标,上课落实课标”。
(2) 举行“新教师磨课”、“新老教师师徒结对汇报课”、同年级教师“同课异构”活动。“新教师磨课”使得年轻教师快速掌握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走上教学正轨;“新老教师师徒结对汇报课”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成长;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讨各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观课中侧重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同课异构”的好处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比较,让我们在对比中更容易学习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也更容易区别和判断出怎样才是一节好课。
三、建档跟踪,抓好“培优补差”工作的管理。
“培优补差”对于我们这所刚刚升级为县直小学的学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期初,每个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摸底测查,确定“培优补差”名单(每班3~5个“培优”对象,5~8个“补差”对象),分析“学因生”成因,制定“帮扶”措施,发送教务处,由教务处建档跟踪。每月重点检查教师此项工作落实情况,期中、期末教务处将各班“培优补差”转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制表通报,以便教师了解工作实效,反思整改。
通过“对症下药”,严抓实管,我校教师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影响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学生从一年多前的200多人激增到了900多人。我们仍将不断努力,开创新局面。
参与文献:
[1]王敏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