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韦永生

【机构】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大桥中学

【摘要】本文介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主要从几个方面分析,要求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切实地联系实际,去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及时总结经验、交流方法,适时渗透德育情感,感触道德案例,填补学生知识的缺陷,德育教育时刻渗透于教学之中。
【关键词】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正文】

  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根本问题。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一项艰巨而的任务。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班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层组织;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和引导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力量。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

  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现阶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很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素质

  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和设计者。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意识的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主要就是教师,教师的道德素质潜移默化着学生的心灵。因此,要抓好学生的道德品质,就必须首先要求教师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这样,才能使学生真实地感觉到美德就在自己的身边发生着而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学生坚信不移地吸收过去成为自己的道德财富。相反,则只能使学生对言行不一的道德说教产生反感甚至陷入道德虚伪主义的泥潭里去。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道德素质的内容的丰富性和多面性。它体现在教师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教师行为的各个方面。

  1.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是教师道德的崇高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就应当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灌注在培养学生上,用自己智慧的钥匙,为学生打开科学文化宝库的大门;用自己的崇高品德,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正是教师光荣之所在,是教师值得学生和全社会尊重之所在。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标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培养的学生不合格或质量差,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

  其次,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师如果不热爱学生,不管其口号喊得多响,都是空话。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无论是在学业上、生活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要严格要求,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没有严格要求的爱不是真正的爱。热爱学生,还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特别是对后进学生,不要厌恶、排斥,无论是在学业、生活还是在思想上都要多关心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教育他们,感化他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许多后进的学生,在教师的耐心教育和关爱下,是可以转变为优秀学生的。

  3.严以律己、为人师表是教师道德的重要规范

  严以律己,为人师表,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必须具有的高尚品德。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更不能做。学生不仅听老师怎么说,还要看老师怎么做。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注目,而且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只有严以律己,在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望,教师讲的,学生才容易接受,才能照着去做。如果教师言行不一,即使他说得天花乱坠,学生对他也不会心悦诚服,对他提出的要求,也不会踏踏实实地去做。

  4.严谨治学、勤于进取是教师道德的主要要求

  严谨治学,一丝不苟,是教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表现,是完成教师职责必须具有的品德。如果一个教师治学态度不严谨,粗枝大叶,讲授的知识似是而非,经不起推敲,这不仅完不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而且其治学态度在学生中将产生极坏的影响。

  要严谨治学,就必须和勤于进取结合起来,刻苦攻读,学而不厌。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从中选取精华的部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应看到,社会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即使教师自己业务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也要勤奋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否勤于进取,并不是各人有没有学习兴趣和习惯的问题,而是是否热爱教育事业,是否对工作、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5.尊重学生家长、密切配合教育好学生是教师道德的重要方面

  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首先,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最熟悉,最了解。不仅了解其生活学习情况,而且了解其志趣爱好、性格特征。所以,父母的教育可以比较有的放矢。其次,父母对于子女来说是有权威的,子女对父母是尊敬的,信赖的。因而对父母的教育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在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与学生家长多取联系,虚心向他们请教,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种种表现,并把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包括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情况,学生的优缺点、长处短处,如实地、及时地向家长反映,征求学生家长对改进教学和教育好学生的意见,并就对学生如何进行教育,向学生家长提出要求,如希望家长怎样配合,自己根据学生特点如何教育好学生的想法等。这样,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得会更深入更全面,进行教育会更有针对性。一名优秀教师,总是和学生家长经常保持着种种联系,尊重学生家长,与他们配合教育学生。这是教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品德的体现,是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主人翁的劳动态度的体现,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为培养合格的将来能担当重任的学生尽职尽责的体现。

  二、联系实际,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当代青少年学生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是我们党、国家、民族的希望。在新的形势下,他们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占主流,但不良的心理依然存在,《中国青年报》一份调查反映:一些中学生存在着自私、厌学、偏激、冷漠、脆弱、放任、霸道、情绪波动、缺乏自控力等心理疾患,引发了一些损人利己,加害他人,甚至伤害父母老师的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教师应把培养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放在首位。

  1.从“做人教育”入手,积极引导

  目前在初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正在成为主体。他们富于理想,希望成才,但不明确成才的标准,更不知道成才付出多少的艰苦努力,意志薄弱,缺乏献身精神,针对这个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社会、学校的具体事例结合课本知识,从做人教育入手,对他们给予正面教育帮助。“教育做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着眼于培养学生做人的情感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之成为德行高尚的有为之人。为此,教师须经常深入班级帮助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上,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完善、强化心理构成,帮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践中,确立人生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读好书”,“交好友”、“学好人”、“做好事”,使学生明确做人的目标,从而树立坚韧不拔的精神,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到行动中去,具有承受挫折和意外打击的能力,才能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2.坚持耐心教育,对他们做到“关心、爱心、细心”

  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接收的学生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有些学生却难以接受。因此,学校、家庭应对他们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作为教师,不应只是对其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智能训练,更应把知识教育与各种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知识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素质教育,运用古今中外正反实例,要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像父母对儿女的爱心,像兄弟姐妹间的关心,像长辈对晚辈那样的细心去培育一棵棵幼苗的成长,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与时俱进,拼搏进取,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一代。

  三、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部分学生心理较为脆弱,心理障碍现象明显增加,兼容性极差。刻苦精神、挫折承受能力越来越弱化。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学生的好朋友又太少。也有些学校尝试用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课,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情感失落”使学生引发自闭症,青春期孤独症等心理疾病,严重者会引发精神疾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为此,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很多教育界的人士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即对青少年补上“情感教育”这一课。使其用正确的态度看待人生,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性。

  我国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对象,已进入“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的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他们挑吃挑穿,不爱惜东西,任性,懒散,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委曲就受不了,与父母、老师情绪对立,盲目反抗,一时冲动就有可能做愚蠢的事。加之,目前学校、家庭、社会中关注学生情感的教育少之又少,等到问题出现时,往往已经对社会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后果。有关专家认为,教育应从点滴小事做起,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问题”,呼唤他们“爱”的力量。青少年只有在情感人格和人性等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自然地体验到做人的尊严,理解人生的要诣。

  随着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已转变为素质教育,奴性教育已转变为人性教育,师生关系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新课标、新教材实施以来,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目标体系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第三维目标进入教育教学,倍受社会、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卓有成效地开展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弥补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目标缺失,确定影响认知发展的情感因素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四、总结经验、交流方法、适时填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总结经验、交流方法。搭建教育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

  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

  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五、感触道德案例,引导学生思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渗透一些感触几极深、反响极大的道德案例,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愤,调节学生思想情操,丰富了学生的社会阅历,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如:   

  云南大学发生了一起命案。一位名叫马加爵的大四学生残忍杀害了四名同班同学。平时同学们觉得他性格比较孤僻易怒,都很少与他来往。可这些都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以至马加爵心理失调干出了失去理智的行为。可以说马加爵案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现象,它们都或多或少与目前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逐渐弱化有关。其实,中学生基本处于青春叛逆时期。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业,而对其德育教育放任自流。学生到青春期已开始反感教师的硬性约束,教师这也限制、那也限制,往往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全国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谢芳秋。谢芳秋出生在广西宾阳县双桥乡一个小山村的贫困家庭,从小懂事的她总是主动地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军人出身的爷爷常给她讲部队里许多见义勇为的英雄故事,并教育她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在小学和中学读书时,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她对黄继光、罗盛教、雷锋等英雄人物非常崇敬,立志要向英雄们学习,长大后做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校读书期间,她品学兼优,尊敬师长,生活俭朴,是一位热心助人、乐于奉献的好学生。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多次为公益事业捐款献爱心,主动为同学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有空便为本村的孤寡老人做好事。

  2003221日晚,年仅16岁的谢芳秋在路过宾阳县黎塘火车站一路口时,远远看见一位聋哑老人扛着甘蔗横穿铁轨行走,而与此同时,一列调度机车正飞速驰来。由于被甘蔗挡住了视线,聋哑老人既没有看到列车正向他急速逼近,也无法听到列车一阵阵急促的示警鸣笛声,仍然在缓步地走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谢芳秋毫不犹豫地飞身奔向火车轨道,在列车将要撞上老人的瞬间,用双手奋力向老人的后背推去。聋哑老人被推出火车轨道获救了,身体单薄瘦小的谢芳秋却因为来不及撤离,被飞驰而来的列车撞倒。滚滚的车轮无情地碾断了她的右腿,车上的铁架子钩起她的衣服,将血流如注的她拖行了10多米远。她苏醒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哑巴叔叔没事吧?”事后,有人关心地问:“列车就要撞人了,你不害怕吗?为了救一个聋哑人,自己却伤成这样,你后悔吗?”失去右腿和右手,左颅受到严重创伤的谢芳秋却平静地回答道:“哪有时间去想害怕不害怕?能用我的一条腿救回哑巴叔叔一条命,我不后悔!”谢芳秋舍己救人的英勇壮举深深地震憾了社会各界,她的英雄事迹经新华社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两个例子,给学生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给学生很大的感触,使学生认识了道德的重要性,懂得了“违反道德可耻,遵守道德光荣”的真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道德观念。让学生懂得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是对社会造成危害,什么是为社会作贡献。这样就很好地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因此课堂中穿插德育案例、道德例子是进行德育教育不可缺少一个环节。

  此外,教师时常严格要求学生注意道德行为,加强道德意识。道德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身边平凡的小事中。平时要求学生做到:

  1.同学之间团结互助,正常交往,真诚相待,不叫侮辱性绰号,不欺侮同学,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

  2.“学校是我家,卫生靠大家”,学生是学校的主人,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我的责任”的意识。

  3.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乐于奉献。

  4.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5.严于律已,遵守公德;知荣明耻,明辨是非。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是很必要的。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切实地联系实际,去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及时总结经验、交流方法,适时渗透德育情感,感触道德案例,填补学生知识的缺陷,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操。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多元化教育途径,即“课堂教学主动渗透,课外活动延伸补充,日常生活熏陶感染,社会实践锻炼成长”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德育工作模式,这样我们的教学就变得更加有意义。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了,道德品质提高了,从而加强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培养“四有”人才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最有力的保证,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社殿坤 《给老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

  [2]张美英 《教师法律案例读本》 接力出版社20044

  [3]王呈祥 《教师的爱与责任》 海南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