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倾听为爱导航
【作者】 许秋灵 刘万清
【机构】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泗店镇牛村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进一步具体地规范了幼儿期各学习领域的发展指标,在语言领域中突出强调了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目标中,首要的是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语言能力发展首先是从倾听开始的,而3―6岁幼儿语言能力的加速发展同教师和家长能否做到善于倾听密切相关。因此生活在幼儿身边的每一个成人,都应该具有认真倾听宝宝讲话的意识,做到心与心的交流从倾听开始。
一、激发孩子倾听的欲望
幼儿的年龄小,他们往往对其感兴趣的故事、儿歌等会百听不厌,对其感兴趣的游戏百玩不厌,但如果让他们听一些他们觉得没兴趣的故事、玩一些他们觉得无聊的游戏,他们就会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应该组织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如幼儿都爱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我们可以用小动物和卡通人物做教具,边讲边演示,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再如幼儿也非常爱玩游戏,我们可以玩一些游戏来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如:传话、按指示行动、听声做动作等游戏;还有幼儿也非常喜欢夸张的语言和动作,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富有童趣,还应配上相应动作和表情等,使幼儿乐于倾听。总之,幼儿感兴趣能激发他们倾听的欲望。
二、接受孩子独特的见解
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多倾听孩子的对话,多倾听孩子的表白,倾听孩子的坦然吐纳,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解读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绘画活动中,我看到雨轩画了蘑菇房子,跳舞的小兔,绿绿的草地……画面整洁,色彩鲜艳。可等我过了几分钟再看时,他的画已经面目全非。当时,我心里有种想发火的冲动。可理智告诉我要冷静,要蹲下来看孩子,于是我便询问孩子画的是什么。没想到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小兔子正在家门前跳舞,灰太狼来了要吃它,它就掏出手枪和灰太狼打起仗来。砰!砰!砰!“讲到这儿,他随着发生的节奏,又画了几条黑线。他津津有味的讲述,吸引来了好几个旁边的小朋友。而他也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兴奋地继续讲述着。雨轩的画虽然不美观,画面也很乱,但我们蹲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我们会发现这是孩子们丰富内心世界的体现。他充满了可贵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如果我不听他解释而是直接去批评他指责她的画脏乱,不就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吗?
三、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亚于她们的父母、家人,孩子们每天总有很多新鲜、有趣的话题,我们有没有认真、有效地倾听,了解孩子们的兴趣和想法?当孩子们热衷于某一活动时,我们有没有把握其间的教育契机,引导活动的深入?当与孩子们交谈时,我们是否能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愿?
比如在“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活动中,老师抛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那些交通工具?”孩子们开始的回答都能结合生活经验,而当一个孩子说到“我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时,孩子们的话题一下子从交通工具转向了动物园:“我也去过动物园的。”“动物园里有猴子和大象。”“我还和小猴子拍照呢!”……当孩子的兴趣明显偏离我们的预设时,我们要权衡活动是否还有继续深入的价值,作为活动组织与引导者的老师应该怎么做呢?是硬性“引导”孩子回到原来的话题的讨论,还是放弃原有的计划,参与孩子们的新话题?孩子们自发开展的关于动物园的讨论才是此刻他们所热衷的,如果老师能顺势加以引导,使之不断深入,和孩子一起对这一话题进行充分、系统的挖掘,那么一个孩子们感兴趣的以动物为主题的活动或许会由此展开。它的意义完全可以超越老师所预设的主题活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谈话活动,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还给孩子真正“自主”的空间,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
四、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
爱孩子,从听孩子说话开始。我们都知道,说话中最扫兴的是听到对方说:“我早知道了。”因此,老师在请孩子编故事、讲故事时,如果注意引导孩子说:“后来怎么样了?”“请把话说完。”这样,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就会表现得十分出色,他就会感到自己语言的魅力,树立起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信心。如果当孩子跟你说话时,他才说了两句老师就不耐烦地说:“老师知道了,就你事情多,坐到一边去。”想想孩子多扫兴,谁还愿意在老师面前把话说完?谁还有勇气在老师面前讲话?我想作为幼儿教师,不光担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尊重人格,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励孩子把想说的话说完。我想,当你成为一位非常好的听者时,你就成了一位高明的说者。
五、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教师在养成自己倾听习惯的同时,更应关注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懂得会听才会学习的道理。无论组织幼儿学习哪些知识,首先要向孩子们提出:“请你静静地听一听”,“听清楚别人是怎样说的,你再说说自己的方法”,“先用耳朵听清,边听边想,再去模仿”等要求,持之以恒地坚持引导倾听,幼儿必将形成先听别人的意见再发表比他人更成熟的见解的好品质。
六、引导幼儿学会倾听。
有个别幼儿看起来“特别不会倾听”,在很多时候,比如:谈话中,提问中,这些孩子就表现的非常急切,喜欢插嘴抢嘴,故意打断别人的说话,还有在上课时,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注意力分散,表现的“心不在焉”。所以,教师要指导幼儿学会倾听。这就要求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向幼儿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具体和可以理解的。
例如:吃完餐点,准备要学习了,很多孩子会在上厕所、放餐具后还会不自觉的在活动室内嬉戏打闹,我就安静的坐在小椅子上敲小铃,用固定的节奏来告诉幼儿需要坐好了。如果孩子还没准备好或是情绪还不稳定,就会换种节奏边说“XXX在叫你……”幼儿必须集中注意才能跟上说:“一、二、三,静下来”。然后再导入学习内容。时间久了,幼儿一听到固定的铃声,就会马上理解“老师要向我们说些什么了”、“我们要学新本领了”。让幼儿形成倾听的常规。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言语生命。作为幼儿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教师的有效倾听,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能帮助孩子说得更精彩,能成为开启幼儿心灵窗户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