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有关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思考

【作者】 吕晓华

【机构】 山东省莱芜市口镇中心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提高中学生听的能力,是中学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说、读、写三种能力的提高。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这成为英语教学工作者不断探讨的难题。一般说来,造成学生听力理解困难的因素很多,针对实际教学中所出现的一系列困难,我做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听”英语的兴趣。听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学过程,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最难的一种。明确听的目的。结合学生的语言水平,由浅人深、由低到高地进行,逐渐培养学生听的欲望。并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爱好、一种兴趣。引入竞争机制。在课堂上,我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实际语言能力、趣味性较强的听力材料,用信息化手段和网络资源向学生提供交际活动的文化背景,创设良好的情景,把语言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抢答的方式,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刺激学生的大脑反应,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便为听力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听”英语的兴趣。

  二是改变思维方式,提高记忆的速度和效果。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地域的差异等多种因素,民族思维方式必定有所区别。学生课外阅读面窄,基本上对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缺乏理解,这就会影响听力,如姓名(name)、打招呼(greeting)、感谢话(thanking)、告别(farewell)等,中西方表达不尽相同。因此,了解必要的目标语国家的背景及文化知识,并在听的过程中运用背景知识排除“负迁移”的干扰,必将提高记忆效果。由于英语语音中存在弱读、失去爆破、连读等现象,学生在听时也会产生一些困难。如果学生要将转瞬即逝的语流转换成中文理解,将影响听力的正常进行。更不利于听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尽量地用英语解释,辅以图片、体态语等方式,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摆脱母语的干扰。

  三是联系教材,精选听力材料。初中生所学的语言知识太少,各种听力材料又参差不齐。因此,选择适当的听力材料对学生尤为重要。为了使所选材料,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使学生能理解和接受,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择时,一定要注意要吃透现行教材,掌握其内容、词汇量、语法项目,把握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以及教材进度。所选的教材基本和学生课本进度同步,难易程度相近,并注意控制一定量的生词量。把每篇课文当做听力训练材料,通过提问与听力内容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对每一次听力训练的目的和要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听力训练活动中去。

  总之,听力的提高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贵在坚持。听力能力的提高是听出来的,只有平时多听多练,听的水平才能逐步提高。

材�!*��Pc��V�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而教材的感动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感动便会如约而至。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触及点就在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上。

  2、感动于入课的导语。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

  激情导入,教师调动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无疑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感动于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

  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活动中,如果强调了结合生活经验的理解,就能释放师生的个性。新课改强调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而在有个性的教学中,学生就会有对文本的真切的理解。这种理解必定会推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又为课堂教学的沟通提供了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善于倾听,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就会让你吃惊,使你感动。如果你能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学生,并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感悟,课堂就将更加精彩。

  4、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他们的体验是最朴实的。在生活的体验中,他们也有情感的积淀。善于调动学生的体验及情感的积淀进行教学就能构建文本与师生真诚的对话,就能采掘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能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体系。这样,语文的课堂教学就与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了。

  5、感动于课后的深入反思。

  教师的教学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成熟的。那么,教师如果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感动”是一种生命的诠释,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人性的叩问。感动始终是一种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乳汁,对于感动,师生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允吸者。吸着它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和激情。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感动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同桌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

  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契合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密切关注在双向互动中的感动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

  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调动学生的感动,发挥感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是课改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们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那就会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会产生一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如,读到“窗含西冷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会产生对壮阔美的感动;在读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时,会产生对文字所描绘的盎然生机的感动;在读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会产生对平静美的感动;在读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时,会产生是对作者刚毅品格的感动;在读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会产生对英雄的感动;在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会产生对故友的感动;在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会产生对慈母的感动;在读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会产生对劳动人民的感动。……。

  感动始终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有益的洗濯和陶冶。

  这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在师生间涌动,在互动交流中将会更得到尽情地发挥,也会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这样,就达到了既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就能让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