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作者】 杜冬冬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宫集中心校
【摘要】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人格教育日益引起学校的普遍关注,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目前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体育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了人格教育应成为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也是教育现实的迫切要求。对中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他们成长有着积极意义。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的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健康人格;意义;关系;培养;方法;措施;策略
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可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心理特征的总称。从伦理学来说,又可解释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是指人格主体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符合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标准。健全的人格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一。弗洛姆曾说“人生的主要使命是自我成长,成为与潜能相符的人,人生奋斗目标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自己的人格”。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人格教育日益引起学校的普遍关注,教育呼唤人格培养,培养的使命就是对人的整体发展的一种促进。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目前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健康人格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事,它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新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应承担的责任。
一、体育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关系
1、增强运动愉快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是在体育教学中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真正的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产生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紧张的气氛,可以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轻松和谐的气氛,可以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体育舞蹈等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能使学生了解内部结构,感知外部形态,还可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诱发和促进学生想像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感知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2、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意志是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支配自己的行动,并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毅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体育教师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成功与失败,胜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的调节能力,促进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坐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长。同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制力,他们更聪明、认真、富有想象力,为人直率,而且有较强的自立能力。
3、培养集体主义荣誉感。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以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通过体育教学,学生可以正确的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体育教师在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
4、增强组织纪律性。组织纪律性是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对个人的行为施加外部约束的准则。体育教学一般都在体育场、馆内进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也比较广泛。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教学。因此在体育课堂上,课前整队集合,体育委员向教师报告人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变换、队列练习,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都具有具体的要求,这些在组织的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德育教育因素。显而易见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迅速、整齐、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生活的各种准则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加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使潜移默化地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
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策略
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他们成才和成才后的操守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第一、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第二、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第三、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
总之,体育在培养健康人格中,起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体育教育的职责不但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还要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其坚韧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类型特征,进行因材施教,切实加以引导,在坚持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