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刍议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应用

【作者】 张 弓

【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

【摘要】教学情境创设是完成化学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基础教育中要利用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把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研究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化学知识
【正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的教育理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树立了学习观念,《化学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无疑让学生体会到了化学就在身边,为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使学生体验化学学科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实行化学情境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逐渐形成的。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1] 有了兴趣就有对化学知识的渴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呼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则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法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新鲜的氧气。可见,二氧化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二氧化碳增多,整个世界便会产生温室效应。因此我们要观察,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灭火。我们更要了解“人工造雾”、“人工降雨”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能强化学生思想品格教育

  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述与化学有关的故事。例如,元素周期表最后一个是92号元素铀,意大利费米等人关于“93”号新元素的实验报告发表后,引起了科学界的争议。四年后,德国化学家哈思等人进行实验,并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检验核反应的产物,发现铀在中子的轰击下,分裂成大致相等半,它们不是“93”号元素,而是56元素钡,费米的试验结果被否定了。在事实面前,费米坦率地检讨和总结了自己的错误判断,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服从真理的高贵品格。科学研究既要有严肃性又要有探索性,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堂活生生的思想品质教育课。

  (三)能增进学生对化学理论的理解

  化学理论知识是化学基础知识的精髓。“新课标”要求淡化对定义性概念的记忆,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用生活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通过知识迁移感悟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内容,促进学生认识结构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深入分析和研究化学素养在现代生活中的内涵实质,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化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化学认知结构的建构和重组的过程,这种认知结构主要由化学知识体系的结构转化而成的,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比较能力和归属能力,以便培养自己实践和探索精神,形成概念的整体结构,使化学概念体系进一步扩大,加深对化学理论的理解。

  (四)能促进对学生化学技能的掌握

  学生学习化学离不开化学用语。化学用语掌握得好,学习化学的质量就相对高,要从宏观现象和微观结构去理解化学用语,才会使化学用语释放强大的生命力。化学实验是学生“走进”化学的重要过程,化学实验的操用需要各种技能和技巧。新课程把实验技能融入科学研究过程,这对发扬团队精神,促进交流合作,端正学习态度有很大益处。提高了学生设计化学方案、提出假设、分析问题、收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教学探讨,用研究和变化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加快学生对化学技能的掌握。

  (五)能帮助学生提高化学探究能力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出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掌握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去感受生活,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同伴联络情感。对学生实际探究能力综合训练,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活跃性,使学生能自主的、能动的、富有创造的探究学习。探讨学生教育实践途径和模式,是对他们探究能力的促进和补充,有利于教育体系的完善,学生自觉的学习态度不能靠强制手段来完成,要调动学生敢于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积极性,在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探究能力。

  二、开展化学情境教学有着灵活多变的方法

  (一)多媒体参与教学

  多媒体教学直观而有趣,在化学学科有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课件,在课堂上展示人物的肖像、先进事迹和研究成果等。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研究。在当今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仅要自已学习知识,更要与他人分享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们可以把“名师讲堂”搬到现实课堂,聆听名师的指导,在网上感受名师效应,增强自信力和创造力,使课堂更具有生动性、直观性、方向性,让多媒体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巧妙设计导课

  导课是课堂教育的首要环节,老师要巧妙设计,言简意赅。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视听效果,使学生有听之有味,欲罢不能的感觉。一般说来,化学课常用演示、复习、提问、解答、故事、歌曲、朗诵、图表、等形式引入新课。例如,在“离子”一课教学中,教师可朗诵学生创作的科谱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创设课堂情境。学生既有亲切感又有成就感,这样的导课学生能不喜欢吗?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电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伙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有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核,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荷深深吸引。[2]

  (三)课堂设立悬念

  在化学教学中,悬念的设立一般都放在一节课的结尾部分。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向地设置疑问,能给学生留下值得思考的悬念,让学生对化学这门看似“天书”的学科亲近,最后完成由“抽象”化为“具体”的过程,实实在在地吸引学生“走进”化学,激起学生释疑而求索的热情,对今后学习化学开辟美好前景。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矿石时,发现一种化合物。他凭感觉就判断这是金属“铬”。这种说法能站住脚吗?下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下节课揭开迷底,他与发现“矾”失之交臂,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等人发现了“矾”)

  (四)关注化学实验

  从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普遍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化学实验正具备这种特点。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仿佛把学生带入了梦幻的世界,对化学实验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形成了探索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动力,为学生关注化学实验做了很好的铺陈。比如,我们做“烧不坏手帕”的实验,学生觉得很神奇,其实是一种化学现象: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的水混合,把一块旧手帕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帕,手帕完好无损。这种意境的创设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精心打造活动课

  打造好活动课,是化学课堂意境教学的延伸。要抓住学生好动的心理,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彰显化学学科的魅力。化学活动课一般是小组活动,大多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进行,都是围绕化学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关系展开,突出体现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活动的形式一般有:专题讲座、化学竞赛、化学晚会、模型制作、实验制取等。精心打造活动课可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锻炼毅力、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运用化学情境教学有着可圈可点的“注意”

  (一)要注意教学意境创设的选材

  要在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学内容,要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要突出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坚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化学,在实践中逐渐提高化学的应用能力,为学好化学创造条件。

  (二)要注意学生成长的需要

  教学意境的创设,要为学生消化、理解、掌握知识服务,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搞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要结合学生化学基础,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要注意学生的德育教育

  要把德育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最佳教学意境要体现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家乡等思想感情,使学生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四)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生活体验,在生活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五)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

  营造教学情境,要倡导学生间建立友善关系,互相掺扶,共同提高,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要形成团队合力,在团队中成长壮大,为班级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最佳情境的创设与应用,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相对独立完成,学生应对准在现实生活里与应用化学相联系的知识点,去感受和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实质。让化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创新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安福. 中学生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2]张行涛. 新课程教学法(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