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种境界
【作者】 蒋大云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的目标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是要体现三维目标的立体教学,要充分体现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终生发展”为根本的培养目标,要完成这个培养目标,课堂应是完成这个目标的主阵地。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完成这项任务呢?我认为,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应具备以下几种基本境界。
一、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
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的载体,教师主要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武器,是直接关系完成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内容、知识体系都是一些客观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是经过专家千锤百炼、字斟句酌的,往往是字字千钧、不可更改。这就要求教师在叙述物理规律时,不能乱用词语,不能破坏原有客观规律的严谨性。很多物理名词与平时习惯说法意义不同,如“物体有多重”,此处“重”不是“重力”的意思,而是“质量”;再如“位移”和“路程”表示物理意义不同;再比如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好多学生也经常会在这里犯错误。这些例子都要求我们对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上要特别注意。
2.教学语言要有逻辑性
在课堂教学中,从开始的课堂导入,不同知识点的衔接,教法的运用,学法指导这一系列过程都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再者还要注意一些物理概念教学要注意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比如,不能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不能把“加速度跟质量成反比”说成是“质量与加速度成反比”,不能说“因为加速度改变了,所以物体所受合外力改变了”应该说“因为物体所受合外力变化,所以加速度变化”,等等。因此,这里要求教师应该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字斟句酌,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使用语言时有科学性、逻辑性,不违背科学。
3.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物理是一门循序渐进的学科,许多知识前后联系性比较大,教师的语言要生动,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基础,要使学生经常注意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问题是怎么样着手解决的,课堂上要注意将所讲知识“问题化”,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当然,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思考、巧妙设计,平时多注意观察生活,多收集生活中的例子,这样比那些纯粹抽象的物理模型更具有直观性。
二、教学方法要与情俱变
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时不能机械地按照备课时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方法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变化。
1.从教学内容出发,改进教学方法。
教材的内容决定着课堂的教学方法,也决定着教师与学生的具体双边活动的方式和方法。首先,必须突出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我们选择教法应从教材内容实际出发,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经过优化选择的教学方法。一堂成功的物理课,通常是几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而不是几种教法的随意凑合,一定是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灵活地、科学地、创造性地进行优化选择、认真实施的结果。
2.从培养创新出发,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物理教学体现是物理本位主义,注意理论与逻辑思维培养,忽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特别是实验教学教师往往是纸上谈兵,是讲实验,而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下,实验与探究得到了加强,过程与方法正是体现了科学实验的过程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好动手操作能力。目前,新教材在这个地方处理较好,教材上栏目较多,实验较多、思考较多、探究较多、STS较多,等等。教师要采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设法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并增加课外小实验,对于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要做,而且还要认真做好。同时还要加强实验观察方法的培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思想、实验方法等科学方法教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培养实验能力,开拓创造性思维。
3.从教学关系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大家都认为高中物理难学、难教,我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新的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因此,必须加强课堂上教与学之间的交流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教师是交流的主导一方,其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最优学习情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以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好物理知识。但教师的活动不能离开学生这个主体,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要灵活高效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强调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现代教学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法指导。
1.创设探究氛围,让学生感受过程。
学习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生吞活剥、机械套用学法,都不能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学法。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我们可给学生提供一定种类的器材,如:钢球、石子、砝码、打点计时器、秒表、细线、鸡毛、等等,让学生自己选择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记录数据,自己分析交流,最后自己形成结论,当然结果是千差万别,有的方案设计错误,有的过程操作错误,有的误差大,有的误差小,最后教师在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分析各种错误及误差大的原因。不管学生错误还是误差大,通过这次合作与探究,他们体会都很深刻,长期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无疑会得到加强,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2.巧妙设问,激发主体思维。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不能一味自己滔滔不绝,这样势必会忽略主体,主体会感觉索然无味,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设计问题,多提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节课时,教师教学不要直奔主题,我们可先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在研究三个以上物理量之间关系时一般采取什么方法?如何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如何设计实验?如何研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怎样提供并测量物体所受恒力?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到结论?通过以上八个问题的设计,学生领悟到以上设问的学习方法,利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动建构者。
3.联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物理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而这种艺术需要通过教学实践的不断锤炼而提高。也只有把教学当成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才能培养出未所需要的创造型、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