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 覃益明
【机构】 贵州省三都县周覃镇水东小学
【摘要】【关键词】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小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作为老师一定要掌握好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作用,探导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发挥在知识的关键上,通过主体的作用,让大部分学生能自奋其力的进行思维,以达到“自致其的”的目的,提高课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人从如下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激发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教师必须抓住学生天性好奇,喜爱新鲜事物的特点,引进情景教学,在教有意制造各种情景场面,让学生在情景中产生主体意识,主动发现问题及问题的来由,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给学生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情景片断:
猴子的生日晚会上,山羊和小鹿都来给它过生日,吹完蛋糕上的生日蜡烛后,猴子非常高兴,心想:今天我要来考考这两位朋友。于是就说:“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分吃生日蛋糕,每人一样多,山羊吃1/3,我吃2/6,小鹿吃3/9/。”山羊一愣,马上叫道:“慢着,不能这样分……”
情景片断到这里突然没了。教师提问:“同学们还想听吗?”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马上说道:“想听。”老师再问:“既然想听的话那就先想想,山羊为什么一愣呢?”有的同学很快会板的长度是多少米,结果,有的量出3米1厘米,有的量出3米,有的量出2米98厘米,学生发现有的长度不能直说:“猴子说每人一样多,其实不是一样多。”自然地引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如,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景:让几个学生到前面用米尺量一下黑接用米来表示,产生了疑问。从而使学生发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产生学习小数的主体意向。
二、在引导学生活动、主动探究新知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作用,不应把教学知识内容直接地灌输给学生,而应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己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找知识间的连结点,发现问题,求得解决。以达到顺利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尝试、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所学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学生很快说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等等。学生的学习气氛很好。还有的学生在努力回忆。这时,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公式都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学生纷纷主动参与议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用数方格的方法推导出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梯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公式也是可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到各个图形的联系上来。教师抓住时机提出新问题:“圆的面积能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吗?”学生觉得很新奇,积极性非常高,接着让学一生讨论怎样把圆拼成学过的方块圆形,促使他们主动的探究新知。又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我在黑板上这样出示题目:小组讨论“20以内加减一百以内数的加减一万以内数的加减一亿以内数的加减”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讨论得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法则相同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而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三、在学用结合、新自体验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的用处,以及在社会实践中亲自尝试,应用知识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了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后,我问同学们要知道一棵古树有多高是不是将大树锯倒再量呢?有没有别的方法?在同学们说出用正比例解答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活动,然后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古树的高度。
在此必须强调指出:数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始终归结到社会实践。也就是说我们既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要防止过分夸张这种作用,数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只要我们既重视数学主体作用的内驱动力,同时又重视社会实践的外驱动力,才能使数学朝着生气勃勃的方向发展,不断把数学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