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索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学生参与有效性情境创设

【作者】 谢秋梅

【机构】 广西北流市六靖镇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 凡是愉快的、有效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受教育者的积极的、充分的参与。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指教学环境,“情”是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而生,境为情而设,情与境统一方为情境。
【关键词】探索;思想品德;学生参与;情境创设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为了体现课改新理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课堂活动。但实质上,有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真实性;有的活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无法达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还有的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活动而活动……在这些课堂中,学生对活动所呈现的“生活”理解不透,体验不深,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活动的有效性,讲究活动的真实性,注重情境创设在思品有效性教学中的运用。

  创设好的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创设恰当的情境不失为一种良方。好的情境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好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促使师生双方达到和谐统一。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好方法,它能改变平铺直叙的刻板式说教,使教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同时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密切师生关系,使教与学更加协调,能有效消除学生学习中紧张心理,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品教学内容既没有小说里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相当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

  在新课程体系中,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手段,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几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做法。

  (一)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拘泥于教材,为学生创设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满堂灌”、“填鸭式”,使学生由原来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因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依据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应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导入教学生动,手法多样,材料的选择注重趣味性,讲课注意艺术性。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局限于教材,信息是有限的,手段也是有限的,必然限制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空间。但当我们一旦突破教材的框框,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无论是教学信息、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等都由有限变为无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天地。

  (二)活动的设置要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初中学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但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结合学生这些特点,对教材进行处理,创设若干相互联系的活动模块,利用问题的的新奇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的活动中进行,满足学生想动的要求和想说的愿望,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初中学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注意问题的设计不宜过于抽象,门槛不宜过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材料和活动方式的选择应注意生动性和趣味性。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曲高和寡,适得其反。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的教学活动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同时教师还应善于以眼传神,以手势说话,富有表情和启发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好,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就是有序的,课堂教学就是高效的。

  (四)用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参与差异课堂教学的愿望和实际参与情况是不同的,这是很正常的。但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善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不应只是几个成绩好、性格外向的学生的舞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无过错原则”,即不批评,多表扬、多鼓励,不让任何一个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带着遗憾坐下,对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特别是在活动中做得比较好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激发其兴趣;对在活动中做得不太好的学生给予理解、宽容、给予机会,培养其信心,而不是因为其回答错误就板起脸训人。当一个学生因受到老师的中肯的评价和鼓励而产生成就感时,就会对政治课学习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五)活动的形式和手段应多样化。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总是受到同一种刺激,其反映的程度就会愈来愈迟缓,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手段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如:学生间的合作讨论、学生之间的辩论、动手做一做、写一写、说一说、表演等,通过这些活动形式,不断给予学生新的刺激,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去感受所学的知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其中学生间的协作和师生间的对话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

  (六)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根据教材设计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在教材中找出答案作答,这只是浅层面的活动。深层次、高质量的课堂活动应该是由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设置情境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去质疑,并通过合作去探究,对学生大胆的质疑和创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培养出的学生才是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实践是丰富的,只要我们积极实践、善于总结,一定还会探索出更多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方法。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笑声,它的目的是追求知识与情境两者结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识的吸收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股力量,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落实《思想品德》课程理念,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