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心理健康教育浅谈——班主任工作心得

【作者】 刘志勇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高级职业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没有一定的承受力、耐挫力,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那是不可能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染上恶习……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程标准的核心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显得尤其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解决他们的烦恼。基于此,教师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几年来我的实践和探索,下面我就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朋友

  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心理异常。因此,教师应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更多的爱。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情绪,一定要及时个别谈心,弄清原因,采取恰当的方法帮助解决。教师经常利用课余与学生沟通,几句谈话,几声鼓励,一点暗示,一个微笑等等,都能给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三、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陶冶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使学生之间进行心灵沟通,就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由于学生之间年龄相仿,所学的知识,对事物的看法没有多大的差异,共同点多,极易沟通。教师应在班会上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交朋友、互帮互学和谈心活动,特别是对那些有点小矛盾的学生更应关心和帮助。

  此外,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如“演讲会”、“开心辞典”、“校外一日游”、“给退休教师送温暖”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五、教师与家长共同担起育人的责任

  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又一关键所在。有些学生与家里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认真的调查,找出原因,然后教给他们一些沟通的方法。比如主动向家长如实地汇报自己在校的情况;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态度、表情、口气等。大部分学生说,这样做,他们的父母比以前对他关心些了,对他的学习也重视些了。教师每次家访,应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不向家长告状,从而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融洽了师生关系,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目的。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学生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因此,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