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淡化教育痕迹

【作者】 吴英霞

【机构】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第三小学

【摘要】小学生的德育在学校各育中处于首要地位,然而一直以来,情况并不乐观,普遍存在着德育的教育痕迹太浓,教育方法多“说教”、“灌输”这一现象,这是德育低效的原因之一。因此,学校德育要克服这一弊端,必须从强化教育过程,淡化教育痕迹入手,才能提高德育实效。
【关键词】淡化;小学生;德育;痕迹
【正文】

  一位教育家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不露痕迹?学校德育如何来淡化教育痕迹,来提高它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小学班主任工作,平平淡淡,似乎并不深奥,但是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却很不容易。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群可塑性很强的孩子,光有兢兢业业的工作热情和态度,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我们应该善于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当代小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生动的教育方式,由常规方法上升到艺术范型,这样就可以不拘一格地发展小学生的心智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完成教育任务。

  记得有一天,班上的张燕同学跑到我跟前突然哭了起来。原来,她放在课桌里的新买的手表不翼而飞了。我照例把全班同学集合起来,问:有谁看到或拾到小雨的手表了?大家都说没有。我只好对大家说:“如果谁拾到的话,立即归还给她。”可大家还是异口同声:“没有看到。”这时我又换一种口气说“如果有谁拾到了,现在不好意思拿出来回家好好想想,明天早上送到我这里也不迟。”第二天早上还是没有人送来。我便利用班会课,让大家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假如这手表是我丢的,我会怎样?

  (2)如谁拿了或拾到了不归还失主,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发展下去后果会怎样?

  (3)如果犯了错误现在该怎么办?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讨论很热烈。

  在此基础上,我发给每人一张小纸条,事先讲清楚:如果你没拿手表,便在纸上写“我没拿”三个字及自己的名字,如果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便写“我错了”。写的时候不准互相看,同时我告诉他们,我会绝对保密,如果能自己认识了错误,我绝不追究,只要以后下决心改就行。果真,一个同学在纸条上写着“我错了”三个字,并主动向我讲了事情的经过,把手表还给了小雨同学。

  一个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并非都是有意识教育的结果。相反,那种喋喋不休的灌输和苦口婆心的劝导,有时收效并不大,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要知道,今天的学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尊的心理日益增强。他们不喜欢那种“赤裸裸”的教育形式。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都有可暗示性。教师的言行举止,教育的情境和气氛,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均有暗示作用。运用暗示进行教育,从而淡化了教育的痕迹,更加符合学生渴求独立、自尊的心理特征。

  怎样才能淡化教育的痕迹,实施和谐育人呢?

  一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教育学生,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要让学生消除因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在潜意识里对教师的敬畏、戒备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进入孩子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的看守人。”只有让学生把教师当朋友看,他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每天在与学生接触交流中,不管是谈话还是亲切的目光、抚摸,信任的微笑、点头都传递着友情、关怀和欣赏。当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时就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就会向老师倾吐自己心声。此时老师更是表现出真挚、亲切、随和、耐心、允许、鼓励讲出真心话,从而使学生在一次次看似“不经意”中得到了教育。

  1、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教育民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世代潮流,要作到教育的民主化,必须要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杜竭专制的作风和污辱学生的人格。变垂直式的上下关系为平行式的朋友关系。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亲切、自然的心灵交流。

  2、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充满浓郁的感情色彩。教师应当有充分的情感投入,表现出自己的真挚的情感,并用自己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3、相互关心,热情帮助。学生特别需要老师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作为教师,尤其要具备关心他认,爱护她人,帮助他人的美德。要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能,渡过难关,协助他们去积极争取优异的成绩,去形成健全的人格。

  4、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当今是信息时代,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的权威地位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网络面前人人平等,信息资源个个共享。师生处在网络世界的同一起跑线上。老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的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老师。教育过程要成为师生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过程。

  二是创设和谐的环境,寓教于乐。

  1、教师要善于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以同龄人的姿态与学生共同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自己要成为活动中的一员。

  2、教师要学会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不一定要严辞厉色,而应当凭借外部环境,恰当的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看似调侃,实则育人,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3、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成长,个性得到发展。注重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组建学生自愿参加的舞蹈队,合唱队,书画社等文化社团;组织棋类组、篮球队、乒乓球队等体育训练兴趣组;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使合作意识、自信心、意志力、耐挫力等多方面得到了培养,促进了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是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教育学生不在于喋喋不休的说教,而应当以自己健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楷模。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此时无声胜有声。

  总之,淡化教育痕迹,实施和谐育人是一种教育艺术,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要研究、学习和运用这一艺术,你的教育才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功。班主任应该尽可能在淡化教育痕迹的过程中教育学生,不必讲多少大道理,也不必硬逼学生承认错误,而应打破常规思维,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在宽松的环境中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这样做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受损害,又能让他接受教育,同时还能让全体同学在愉快的气氛中都接受一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