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心理挫折教育策略

【作者】 李明亮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

【摘要】中小学生神经系统的脆弱状况令人担优!这是国内一些心理学家在对近千名城市和乡村中小学生心理调查结果分析之后发出的信号。目前,中学生由于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压力引起焦虑情绪从而导致心理挫折的人数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一般较低,阅历浅显,经验有限,在处理问题、解决冲突时,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甚至会由此引起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若不加以心理方面的教育疏导,帮助他们学会克服心理方面的障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十分不利的,也难以使他们在将来成为有作为的一代。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方法;措施;策略
【正文】

  良好的教育并非尽力保护我们的中学生免受挫折,而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在挫折中培养意志,增强毅力,提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勇于面对所遇到的挫折,善于调节挫折后的心理,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不断发展完善。挫折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不同程度地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既然如此,帮助学生排除引起挫折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今后跨入社会,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应付各种挫折,能以正确的方法解决各种困难无疑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策略

  1、让学生了解何为心理挫折。通过一定方式要让学生明白以下道理:人要活着就要有各种本能的和高级的欲望、需要和要求,但是,由于客观的制约、自身的局限,这些需求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当一个人独立面对生活以后,挫折情境就不可避免地地遍及人们的现实生活,成为人生的伴侣。因此,人人都会遇到挫折,事事都会有挫折,所以不应该回避挫折,害怕挫折,而应面对挫折,正视挫折。

  2、排除学生心理挫折的外部障碍。学生遇到挫折,作为老师,应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他人、自己、目标、环境、条件等各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帮助学生排除心理挫折的外部障碍。对于学习没有信心的学生,自卑感较强的学生,教师要经常和他们谈心,在教学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培养独立性。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加强办集体建设,努力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班风,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归属感、集体感、集体荣誉感。对于害怕或逃避学习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布置作业、提出问题都要充分考虑它们的学习基础和可能接受的水平。对于家庭教育不当,过于溺爱、自理能力不强的学生,要及时与家庭沟通,取得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此外,教师还要里写学生,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3、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教育评价。同样的一个教育评价,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引起的行为反应是不同的。每次考试以后,班主任在总结评价考试情况时,考试失败着极易出现精神紧张、不安加剧等非常状态。但是,他们在得到批评、指责等否定评价时,一部分学生反而急起直追,发愤读书,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需要水平;而另一部分同学由于把自己的成绩看做是获得自尊的唯一依据,在得到否定性评价以后,其自尊心会受到严重的挫折,有的会产生过敏性焦虑,有的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否定自己,有的甚至会由于过度抑制,出现自卑、对人冷漠、充满敌意等心理和行为倾向。因此,教师在运用教育评价时,要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评价要因人而异。在学习上,教师若能更多地采取比较学生前后成绩、学习态度等的肯定性评价,效果会更好。此外,设立学习进步奖、特长奖、评选班级之最,使后进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关注,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是一种无言的肯定性教育评价。

  4、培养学生对挫折的耐受力。同样的挫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心理脆弱,挫折的容忍力低,是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适当的挫折、压力,能够使机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战胜困难和障碍。思想上的压力、肉体上的磨练,对一个意志牵强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兴奋剂。作为教师,要善于在一定数量和一定强度的挫折中,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识到,挫折是现实生活中正常的现象,不必逃避,也无法逃避,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克服。

  二、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的事项

  一是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老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二是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是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并要及时地告诫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路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四是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预防性原则,即根据中学生经常发生的心理问题及早提醒学生注意,以防形成心理障碍。这个原则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经常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同时,还要善于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中某些因素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以便于预见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超前性。

  第二,交友性原则,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以学生的良师益友身份出现,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淡化教育者的形象,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形成亲密的心理指导的挚友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攻“心”艺术,学生要向指导者敞开心扉,就要对指导者有充分的信任感。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主要标志之一。

  第三,保密性原则,由于心理咨询的特殊性,教师在心理辅导中一定要坚持保密原则。学生把自己“隐私”告诉咨询教师,教师要对学生绝对保密,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只有学生把心理话向老师倾吐,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宣传这一原则,才会使学生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毫无顾虑地向心理咨询老师求助。

  总之,良好的教育并非尽力保护我们的中学生免受挫折,而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在挫折中培养意志,增强毅力,提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勇于面对所遇到的挫折,善于调节挫折后的心理,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不断发展完善。切切实实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