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与兴趣养成

【作者】 陈碧祥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教育局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分开来谈。这样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只有对学生产生了兴趣,对学习的反映思路也才最清晰。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应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在思维培养中要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思维是根本,兴趣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兴趣
【正文】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将会更加完美,达到 1+1=1,或 1+1>2的效果。

  数学教学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养成教育的基础时期, 而小学数学教育是学生思维能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 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 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在教学“容量和升”作为一节概念课,重要的是在孩子的大脑中留下两个容积单位的空间表象,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是不大容易的一件事。因为1升、1毫升到底是多少,一个成年人都不一定能弄清楚,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表现谈何容易。因此,在课堂上老师用装满一升的量杯,才能让孩子在操作与体验中逐步形成正确的表象。

  二、 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比如,在上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时,学生对于物体的体积的体会不是很深刻,这时从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学生对于这个故事是耳熟能详的,有了初步的体积感知,再通过一个实验: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一个装满红墨水,另一个装有石头。倒满装有石头的玻璃杯,学生会发现原来的杯子没倒完,还有一些水在里面。这时适时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剩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和石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这个直观的实验很快掌握了物体都是有体积的,而且有大小之分。

  三、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剪轴对称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量黑板的长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两袋食盐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两个相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 问问题以及拓展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1、 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比如,植树问题这一课的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植树棵树与段数之间的关系,(下转第91页)(上接第92页)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化繁为简、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课件,问:“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动手绘制线段图,在线段图中启发学生观察和发现,植树棵树=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这样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 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比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世博会知识宣传,宣传小组共有学生60,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3,求宣传小组女生有多少人?解法一:看成分数应用题。把宣传小组人数看成单位“1,女生人数就是全组人数的2/(2+3),可以列式为60×[2/(2+3)]=24()。解法二:看成和倍应用题。把女生人数看成一倍量,男生人数就是女生人数的2/3,可以列式为60÷(1+2/3)=24()。解法三:看成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宣传小组的总人数是60人,女生人数看成2份,男生看成3份,那么一份数就是60÷(2+3=12人,女生占了2份,就是12×2=24人。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 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 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法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