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同伴之花灿烂绽放——流动人口子女同伴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陈立霞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十六中学

【摘要】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校是一所流动人口及外来务工人口子女就读学校,特别是初中学生,家长关注的较少,为此我们着重关注他们的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影响,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促进自我健康发展。
【关键词】 同伴;同伴教育;流动人口
【正文】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高速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多元化思潮的撞击下,社会上的贫富现象日益严重。作为一大群体——弱势群体随之呈现于社会大潮之中。他们的子女也就自然地成为一个小弱势群体。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无法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心理需要,这时很多的孩子会主动和同龄的伙伴来一同分享成长道路上的欢乐,共同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同伴关系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是一所流动人口及外来务工人口子女就读学校,在校学生家庭基本上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初中学生。为此,我们着重关注这些孩子的同伴对他们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利用并促进他们良好的同伴关系发展,进而是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促进自我的健康发展,从而为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奠定一定的基础。就上述问题,我们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利用同伴中的教育资源完善弱势群体子女的个性品质

  有的孩子在问卷中写到我喜欢和张ⅹⅹ一起玩,因为她在许多方面可以开导我,可以让我进步,并且经常把我引向正确的方向。这说明在同伴关系中,同伴成员可以学习很多适应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它有着不成文的但又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的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价值观、态度、志向、抱负和行为都有直接影响。

  2、充分发挥同伴互助作用,营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

  在一个班级中,面临着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怎么有效地管理班级,是每一位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需要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对我校学生来说,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都不是很自觉,怎么解决呢?我们积极尝试“四个一”工程,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力量。

  (1)“一对一”

  这里的一对一就是我们常说的师徒结对的形式,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一个优生帮助一个后进生,一个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帮助行为习惯差的学生。

  (2)“一帮一”

  这里的“一帮一”是指在小组内部,一个小组长帮助组内其他成员。由于我们的班级采取的是小组学习方式,四人一组,班级很多工作就需要组长的协作才能完成。

  (3)“一带一”

  “一带一”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同学带动一群同学。一般来说,班上有部分同学在某方面或学习,或艺术,或体育,具有吸引人的地方,所以他们很容易团结志趣相似的同学,由他们带好那一批同学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

  (4)“一爱一”

  所谓“一爱一”是指整个班关爱一个人运用群体的力量,让个体在其中有感悟,有促动,有提高。

  3、设立“同伴关系日”,增进学生的同伴关系

  学校确立某一天为学生的“同伴关系日”,在这一天,学生可以和同伴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增进彼此的友谊,优化同伴关系。

  4、走进弱势群体子女家庭,积极和家长探讨家庭对同伴的影响

  200912月,我校黄校长带领学校几位老师走访了部分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家庭,了解学生校外的同伴交往情况。王某就是其中一个主动要求到他家的学生,他在班级中受同伴欢迎程度是比较高的,而他的家却是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屋,并且是又老又旧的土屋,家里住着五口人。走进家的第一感觉是非常黑暗,即使是白天仍然需要开灯。在狭小的空间里,我们看到最多的是装书的几个大木箱,他说这是做装修的爸爸专门为他做的。詹某也是在同伴中受欢迎程度较高的孩子,他的爸爸在学校附近的工厂打工,平时很忙,所以平时大多数时候就是他一个人住在租住的小屋里,屋里很简陋,甚至连写作业的桌椅都没有,只有一把凳子,而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但在同伴中却因为热心助人赢得了良好的同伴关系。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家庭经济环境对孩子同伴关系的影响不大。在和家长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在学校受同伴欢迎的同学,父母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而且有时间就和孩子交流沟通,对于孩子和同伴之间的交往表示赞同,并且积极鼓励孩子和他的好朋友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孩子从出生到独立,是一个从小家庭走向集体走向社会的复杂过程,同伴交往是沟通的桥梁和成长的手段。这种同龄人之间的平等交流,双向互动,互为参照,融汇信息的同伴教育,是任何家庭和学校无法替代的。孩子的成长需要同伴和朋友,需要好同伴的引领和耐心帮助,家庭、学校只有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同伴教育,才能让同伴互助之花更加灿烂地绽放!

  参考文献:

  [1]辛自强 池丽萍 《社会变迁的青少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雷夫.艾思奎斯 《成功无捷径》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3]郭思乐 《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