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壮汉双语识字教学
【作者】 陆 勤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教育局
【摘要】识字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地认字,拓展识字途径,结合自己在壮族地区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比较适合低年级壮汉双语的识字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壮汉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我尝试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关键词】低年级识字教学;壮汉双语;识字优势;壮汉结合
一、壮汉双语识字教学的优势
1.它与拼音文字和国际通用的拉丁文有相通之处,在计算机输入法上无需再创立字根,可以直接打字母进入组成各个单字。
2.壮文简单易学、易记、见字生义、容易掌握。壮文拼写多借用汉语拼音,如:简单的“民”字汉语拼音为“mín”壮语为“minz”(声、韵母书写完全一样,并且韵母读音相同)又如:“委”?汉语拼音为“wěi”壮语为“veij”(韵母写书、读音完全一样),这种像声、韵母书写、读音完全相同的字还有很多。
3.壮语是一个表达极为丰富的语言,能够记载一些汉语无法记载的词语。如:北方壮语的第一人称“我”的自称,汉语只能用“我”、“自己”来记载,但壮语文中就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谈话对象而有不同的叫法。如平常的称“gou”或“cihgeij”,对和前辈说话要谦称自己而表示礼貌时称为“eq”,和平辈讲话表示尊重对方和亲昵时用“hoiq”表示等。
二、通过壮汉语音对比,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壮语和汉语语言构成上有相同和相近的地方,但在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声、韵母上寻求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壮汉语音对比,更好地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1.汉字是依靠送气与不送气来区别意义的,而壮语没有。教学中要引导强记常用的送气音字、词,并经常对比练习,如“建议-歉意”、“跑-饱”、“草图-早读”等。
2.汉语中有翘舌音,壮语没有翘舌音。壮族学生学汉字常常平、翘音不分,如分不清“早-找”、“醉-坠”、“私人-诗人”、等,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清平、翘舌音的舌位;还可以根据声旁类推,如曾(z):憎、增、赠;主:注、住、柱、蛀、驻等,以这样的方式达到记一个字便掌握一串字的目的。
3.壮语学生学习汉字时,发j和q舌面声母时,常把j和q读成x,如“jiǎng(奖)”读成“xiǎng”。此外把j读为s也时有发生,如“jiāo(焦)”读为“siāo”等。学习汉语中犯这类毛病主要是发音方法错误,教师要及时纠正。
4.壮语中有ng声母,汉语没有。所以壮族学生常常用它来代替汉语普通话的零声母,而汉字的r声母则用壮语y声母代替,如“ài(爱)”、读为“ngài”、“ào(傲)”读成“ngào”、“rén((人)”读为“yín”、 “rán(然)”读成“yán”、等,针对这种现象,一定要让学生记住汉字没有ng声母,凡是读ng声母的变为零声母直接读韵母即可。
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寻求壮汉双语教学新模式。
壮族地区的识字教学应坚持“十六字”方针开展壮汉双语教学,即“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以壮为主”是双语教学的前题条件,“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则是识字教学方法及措施,是如何用 “壮文”的优势去服务于“汉文”教学,是双语教学的核心部分,“壮汉兼通”是双语教学的目标,加强壮汉双语识字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一条成功之路。在壮汉双语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善于引导点拨,充分调动儿童的生活经验,加强识字和生活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壮族小学生接受知识的障碍,让学生轻松识字、不断提高识字效率。如:教学“人、鱼、水、花、云”等字词时,如果教师不用壮语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根本不理解“人、鱼、花…”是什么?假设教师把“人”译成壮语“vunz”,“鱼”是“bya”,“水”是“raemx”,“花”是“va”,“云”是“fwj”等,这些都是壮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眼见到过或亲自做过的,借助壮语解释字义,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这些字词的意义了。壮语和汉语是不同的两种语言,在同步教本中,两个语种对译,词义不可能全部一一对应,教师可以通过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多举例子,帮助学生认识壮汉词语之间的异同和联系,拓宽学生认知面。例如:汉语词语“草”可以分别对应壮语词语rum、 nywj、 haz、nyangj ,“花草”是va rum,“牛草”是 nywj vaiz, “柴草”是 haz,“草鞋”是haiznyangj;汉语“山”可以分别对应ndoi、 bya,“土山”是ndoi, “石山”是 bya; 而壮语词语bya 可以分别对应汉语词语“鱼”、“山”。就这样,多举几个壮语例子,通过壮汉对比,运用壮族学生熟悉的壮语去认识掌握汉语,无形中就拓宽学生的认知面,增加了识字量,充实课堂教学,落实“以壮促汉”的教学原则。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壮汉双语识字能力的发展。
在壮族学生原来已熟知壮语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壮汉双语结合本地实际教学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壮语词汇来学习汉语词语,让学生学会突破语言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壮语词语来提高汉语词语的认识理解,在识字教学中壮语不单是用来辅助理解汉文的意思,而是要做好壮汉兼通才能达到相互提高。汉词语的拼读教学部分,教师可以从学生原有的壮文基础入手,那是因为学生早已熟练掌握了壮语声、韵母了,而壮语的韵母读音、书写有一部分是与汉语拼音相同的如:韵母:a o u ai ei an ang等这些韵母给汉语拼音识字做好铺垫。识字教学中的拼音教学,学生不需要很多时间来记词语的读音,因为它和壮语读音一样容易记,也记得牢。识字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让学生按壮语的思维方式、习惯方式进行。这样可以在枯燥的识字教学中,让学生有一个对比。如:在识字“马”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运用直观教学方法,用多媒体或实物投影仪投放出实物图像,相信学生一看到“马”的图片后,立即就会联想起壮语文“max(马) ”这一词,这时教师加以引渡汉语中的“马”字汉语读音为“mǎ”它和壮语读音相近,它所表述的是一种事物的。而学生对“马”概念早在壮语中领会无需教师再口述,过后教师还可以在练习课中扩展到词语“妈、码、蚂”等一些形近词的教学。课外让学生自己找出“马”的形近字。相比之下,运用壮汉双语教学,应该比直接从汉字读音、结构、书写、词意等各方面全部一下要求学生从思维、听觉、视觉多条渠道获取外界信息容易多了。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五、强化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具有表现力强、再现力强、参与力强、大容量、融文字、图像、声音为一体的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可以压缩双语识字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好的为壮汉双语教学服务。
1.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难懂的字词等以生动有趣的具体形象给学生展示出来,使学生易于接受。
2.在以壮汉双语识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图像效应,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经过特定的软硬件获取、制作、编辑和储存等处理后,以单独或合成的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速效、动态、交互、广泛等多方面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与文字的交互出现,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降低双语学习难度。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电声教学,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进入到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创造汉语学习环境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一个目的。多媒体技术能通过音频或视频制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即使平时汉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以及平时不太愿意开口的同学都能很容易投入了这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展开学习。语言是工具,多场景、多方式的运用,才能真正地回归语言学习的本源,真正的达到壮汉双语教学的目的。
总之,壮汉双语教育是壮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壮族地区中小学实施壮汉双语教育教学,是适应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壮、汉兼通壮族人才的需求。壮族地区的低年级识字教学只有充分运用壮汉双语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变枯燥乏味的识字为灵活生动的记忆,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才能有可能让学生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