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激趣、激情与激励
【作者】 卢利兰
【机构】 广西宾阳县中华初级中学
【摘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与趣味性是密不可分的,这也离不开教师课堂上的激情与激励。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与探索,提出运用激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激情感染以及适时激励,让历史课堂“教学相长”,是一种易于操作,有效的教学方法。【关键词】 初中历史;激趣;激情;激励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作为一名教师,学生喜欢上你的课才是最大的成功和快乐。但这并非易事,尤其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更是任重道远。相信不少初中历史老师都有同感:历史是一门极其庞杂的学科,即便教了很多年,对教材深有研究,你还是会发觉它总有挖掘不完的东西,发现从前的备课仍有很多不足,感觉仍有许多知识需要去学习和更新。更何况我们面对的学生和社会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本人认为,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学生如何变化,只要我们所上的课能牢牢地吸引学生,使学生想上课,爱上课,那就是成功。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本人体会颇深,收获良多。下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设法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取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动力。缺乏趣味性的课堂,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成功。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展开。那么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呢?
1、趣味导入激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国著名教师于渏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是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有力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因课而导,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来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课堂常见的激趣导入法有:故事导入、歌曲导入、情景导入、悬念导入、谜语导入、新闻热点导入等。
我们都知道孩子喜欢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最集中。初中生也只有十二、三岁,同样爱听故事,若教学中能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作用,选择一些有趣又能启发思维的故事,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增强对历史的喜爱和学习的欲望。如本人在执教《土地改革》一课时,先给学生简单讲述了有关《白毛女》的故事,然后再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造成白毛女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经教师提示、启发,学生思考,最后得出结论:是旧社会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制度造成了千千万万个“白毛女”的悲惨命运。而这恰是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这一故事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考。
悬念设置导入新课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对《伐无道,诛暴秦》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先回顾讲述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的史实。再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当时秦朝都城的市场上却出现了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成为抢手货的奇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们还是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原因就是秦朝的统治残暴无情赋税、徭役、兵役十分沉重,刑法严酷,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朝短命而亡。)这种设置悬念的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使他们有兴趣学习和理解以下的内容。
当然,历史课堂激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没有固定格式,我们要注意因课而异,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另外还需注意导入应具有明确的目的,要紧扣教学目标,不能单纯为了追求趣味,热衷于猎奇而喧宾夺主,从而违背了既定的历史教学目标。
2、联系生活、结合热点增趣。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即是死的教育。”教学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其所教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中的经验。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将历史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历史既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例如讲到科技革命的影响时,联系近年我国多地出现的严重雾霾现象来讲,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利用科技、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意保护环境,重视可持续发展。再如讲授《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时,本人结合了2015年春节期间大量中国游客到日本抢购马桶盖以至于部分商店断货的新闻热点来讲,开始学生十分惊讶、兴奋,紧接着本人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在经济的全球化的今天,这则新闻给了我们什么反思?”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会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面临挑战,在国际争激烈的今天,我们不能单纯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更应注重科技创新。
3.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助趣。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如果我们还单靠陈旧的教学手段进行历史教学,就显得有些落伍和不合时宜。时代在前进,历史教学的手段也必然跟着发生变化。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媒体步入课堂使历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都大为改观,许多以前无法模拟的历史事实随着科技的进步而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历史通过漫画、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乏味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具体,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的状态,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反思如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 用激情感染学生。
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课堂需要激情。而激情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来源于教师。本人认为,课堂上教师要达到充满激情,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要保持良好、乐观的精神状态。教师的激情首先体现在良好的精神状态。往往教师的精神状态从跨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直接影响了教室的氛围,因为学生是极为敏感的,能捕捉到老师的细微变化。如果课堂上教师精神抖擞,满面春风,甚至手足舞蹈、忘乎所以,那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定会高涨,课堂充满活力。相反,如果教师面无表情,一副懒洋洋、软绵绵的样子,学生定会感到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沉闷。
第二,语言要幽默风趣、富有时代气息。风趣幽默、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语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活跃师生合作的和谐气氛,强化知识的形象记忆。
三、 善于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这是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做到的,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学习的效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和主动性。那么历史教学中要如何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首先,教师要精心、巧妙设疑,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参与教学。“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先声,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思考,才能参与到教学中。而好的问题往往含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如果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就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维,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
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时,本人设计了以下问题: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如果林则徐没有被撤职,中国还会战败吗? 当时的中国人有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为什么?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是视而不见我行我素?是抬不起头挺不直腰?是喋喋不休只为控诉对方的不义?是从此让耻辱的心态主宰全部生活?还是我们另有选择,冷静反省自己的不足,认真学习对方的长处,愈挫愈奋,勇往直前?这些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的设问会把学生带回到历史现场,使学生处于思维高度紧张的状态。也正因为有了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教学效益就达到了最大化。鸦片战争对于学生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提供了这样一次反省民族、认识自我的机会。其次,教师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辩论。课堂上我们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不但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而且思维得到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四、 适时、适当激励学生。
教育家第斯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 ”。我们也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可以让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因此,教师要多用赞赏和鼓励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的见解和说法离答案甚远,甚至有些偏激,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以否定,而应找到可以给予肯定的地方,用“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好!”等激励性的评价,然后再对不妥的地方加以说明,告诉他们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勇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这样,既能在师生之间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气氛,又能让学生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总之,课堂教学是艺术,也是技术,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如何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并适时进加以激励,让学生会学、好学、乐学、学会,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有效课堂亟待深入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于漪教育文丛》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名师激励学生的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
[3]《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