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用智慧点亮学生的智慧之光

【作者】 张青华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循循善诱,引导得法,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用智慧点亮学生的智慧,你会看到,学生的思维闪耀着灵动智慧的光芒。下面撷取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片段,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感悟。

  一、跳出概念,教会学生灵活思考

  大量的比喻手法的运用是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一大特色。其比喻运用之精当、精彩、精妙、精辟,在现当代散文中别具一格。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一找出其中的比喻,并品味其表达效果。然后,让学生归纳比喻手法的运用要注意哪些方面。

  课堂片段:

  生甲:比喻要准确贴切。说“月亮像玉盘”可以,说“月亮像椅子”则不可。

  生乙:比喻要生动形象。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桶地沟油。”则不可。

  生丙:比喻要新鲜活泼。有一首歌叫《老鼠爱大米》:“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个比喻就新鲜活泼。

  生丁:比喻要积极健康。有人改编歌曲《老鼠爱大米》:“我爱你,爱着你,就像流氓爱妓女。”这个比喻就庸俗不堪。

  生戊:比喻要新颖奇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钱钟书《围城》里诡谲奇特的比喻俯拾皆是。

  在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名词概念的诠释上,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死板僵化;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运用发散性思维去发现,去挖掘,去领悟,灵活思考,从而生成自己的观点、思想和论断。

  二、举一反三,教会学生拓展思维

  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当讨论诗歌结尾为何要写焦、刘二人魂化鸳鸯时,学生立即明白:这是诗歌的浪漫主义手法。我向学生解释这种手法有何作用: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离不开“大团圆”的审美意识,对于好人的不幸于心不忍,深感同情和惋惜,总想给故事增添一个亮丽的尾巴,来表达“不能美满于生前,只能寄团圆于死后”的美好愿望,或表达对悲剧主人公的美好祝福。然后让学生拓展开去,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课堂片段:

  生甲:白居易的《长恨歌》,人们在谴责唐玄宗荒淫误国的同时,也对作为一代帝王的李杨爱情悲剧深表惋惜和同情,于是虚构了临邛道士“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访,终于在一座海外仙山中寻访到已出家当道士的杨太真,才有了以钿合金钗托物寄情,以及临别的殷勤寄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句寄词千古传诵,成为对普天下有情人的美好祝愿。

  生乙:关汉卿的《窦娥冤》,作者对于“官吏每无心正法”、窦娥有冤无处申的悲惨处境,只能通过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并让其一一灵验,来纾解人们心中的愤懑和不平。

  生丙:中国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人们对于牛郎织女天各一方、忍受相思煎熬之苦心有不忍,于是想象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有喜鹊在天河搭桥,让他们在鹊桥相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生丁: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人们不忍心梁祝的生离死别,于是想象二人在死后魂化蝴蝶,翩翩起舞,双宿双飞,正如庞龙在《两只蝴蝶》里所歌唱的:“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飞越这红尘永相随。”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不是封闭式的,语文教学不能就事论事,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展思维空间,以课文这一个“例子”,寻找和发现更多的“例子”,从个别到一般,从而得出普遍性的认识。

  三、多元思考,教会学生个性解读

  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我引入了余光中先生对文本的评价,他说朱自清的散文“好用女性的形象”,“在‘荷’文中,作者把妻留在家里,一人出户赏月,但心中浮现的形象却尽是亭亭的舞女,出浴的美人。”认为朱的思想不健康,有“意淫”倾向。让学生对此作出评价。

  课堂片段:

  生甲:同是解读朱自清的《背影》,有人读出了父子情深;有人却看到了朱自清的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因为他为买橘子乱翻爬车站月台。

  生乙:同是解读《西厢记》,当读到唱词“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有人读出了崔、张二人的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有人读了觉得要发生“追尾事故”。

  生丙:欣赏其他艺术作品也是如此。同是欣赏米洛斯的维纳斯,有人看到了美的极致,有人看了产生一种兽性的冲动。

  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由于个人的知识积淀、人生经验、审美趣味的不同,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也就有截然不同的认识,甚至是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不管如何,解读者应该揆情度理,多元思考,深入挖掘到作品的思想内核,而不是隔靴搔痒,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甚至是对作品的曲解与背离。

  四、理论升华,教会学生思想深刻

  在教学选修教材中古希腊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之前,我特意让学生阅读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因为如果对《天龙八部》进行原型分析,就可以发现它与《俄狄浦斯王》在表层的巨大差异下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那就是《天龙八部》中隐含着俄狄浦斯悲剧的原型。课堂上让学生对《天龙八部》的悲剧主人公和俄狄浦斯的命运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我引用弗莱、魏伯·司各特、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对此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课堂片段:

  生甲:《天龙八部》中的第一位主人公段誉是大理国的皇太子,与俄狄浦斯对“弑父娶母”的恐慌一样,他的江湖之行使他不断地陷入难以自拔的乱伦的恐惧,段誉先后爱上的几位姑娘都被证实为同父异母的妹妹。当母亲临终揭开他的身世之谜:他的生身之父不是段正淳而是“四恶之首”段延庆时,乱伦的恐惧才消失了。但是,命运把段誉的不幸安排得天衣无缝,他还没有获得从旧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喘息机会,便又陷入了新的痛苦。段誉虽然没有像俄狄浦斯一样犯下逆伦的罪孽,可当他发现自己的仇人——恶贯满盈的江湖歹徒段延庆正是自己的生身之父时,邪恶身世的负罪感使他陷入了同俄狄浦斯一样的悲苦和绝望的境地。

  生乙:乔峰是《天龙八部》乃至金庸全部武侠小说中最完美、最有魅力的侠义英雄,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悲剧英雄的类型。他与俄狄浦斯一样,从一出生就开始受到命运的摆布,在身处人生最辉煌境地之时遭受到命定的苦难与不幸。乔峰本是中原武林个个倾慕的英雄、丐帮上下人人拥戴的帮主,但是在杏子林中却突然有人揭露他不是中原子民,而是与汉人有世仇的异族后代——契丹人。突如其来的现实灾变使乔峰难以置信,像俄狄浦斯查找杀害拉伊俄斯的元凶一样,乔峰开始了追索身世之谜的艰难历程。但是,他矢志追索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纯粹失去的过程。因为种种事实证明了当年他家世的惨变和他无法改变的契丹血统,他由乔峰变成了萧峰(生父是契丹人萧远山),由丐帮帮主变成了丐帮及中原武林乃至整个宋的敌人,甚至被辱骂为“大辽番狗”,而他的恩人、师长又都变成了当年误杀他父母的仇人。乔峰对真实的追求把自己逼向了毁灭的边缘,在痛苦与茫然中,他自愿放弃了丐帮帮主的地位,成了孤苦无依的流浪英雄。他的身世使他无法继续生存在汉人世界,他的教养又使他无法进入契丹人的生活,无尽的诬陷、侮辱、误会也接二连三地降临到他的头上,天地之大,竟无乔峰的容身之地。最后在宋辽两军阵前,乔峰以一己之勇协迫辽王百年之内不犯宋境,以保辽宋边土平安,之后悲壮地自尽身亡。乔峰和俄狄浦斯一样以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国家的灾难,当他在雁门关前把两截断剑插入自己的心口时,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俄狄浦斯用两枚金别针刺瞎双眼,走向喀泰戎山的身影。

  生丙:《天龙八部》中的第三位主人公虚竹从小在少林寺出家,自以为是无父无母的孤儿。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神功,被迫当了逍遥派的掌门人,接着身不由己地连破荤戒、酒戒、杀戒和淫戒,进而成了灵鹫宫的主人,最后被逐出少林寺门。然而对于虚竹来说,神功、权势、富贵并不是他的追求,少林寺才是他安身立命之所。可当他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地想回归少林之时,他的身世之谜揭开了。他的生身之父就是从小就与他近在咫尺的玄慈方丈,而生母却是杀人魔王“无恶不作”的叶二娘。玄慈方丈与叶二娘的结合犯了禅家之戒,而虚竹也就成了生于邪恶的孽子。玄慈引咎自杀,叶二娘随之而去,虚竹解开身世之谜之日,也是他与父母永别之日,他又成了真正的孤儿。虚竹的悲哀在于他无法把握自己的人生自由和选择,就像俄狄浦斯一样在命运的捉弄下,变成了不能掌握自己的莫名其妙的东西。在孤立无助的人生长旅中,他就像一个被厄运挟迫的羔羊,控制不了自己的方向。

  语文教学是美育也是智育。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了作家一定的创作理论或主张,在教学中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使学生思想变得深刻,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作品,阅读鉴赏既有形象的感受,又有理论的指导。

  以上仅是笔者教学之“一斑”。总之,用智慧点亮学生的智慧之光,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智”。教师必须要有新课程的理念精神,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要有渊博的学识底蕴,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知己知彼、百“教”不殆。语文学习既有量的积累——知识的积淀贮存,又有质的飞跃——智慧的火光闪现。教师有什么样的智慧,学生就有什么样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