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浅谈
【作者】 马丽华
【机构】 甘肃合作市第三小学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校园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建设,而随着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会越来越多地得到政府和学校的关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既是校园物质文化的空间物质形式和外在表现,又成为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态体现,关系着一个学校的长久发展。探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问题既是要求又成必然。在当下的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的背景下,如何认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如而理解学校德育工作中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作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教师、学者的观点均见仁见智。本文试图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为线索,先探讨校园文化以及校园物质文化,进而对校园物质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开展进行讨论,最终提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而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导引着校园文化建设。【关键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学校德育工作;推动;导引
近年来,随着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自然成为一个永久却常谈常新的话题。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校园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建设,而随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更加值得关注,其既是校园物质文化的空间物质形式和外在表现,又成为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关系着一个学校的长久发展。探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问题既是要求又成必然。在当下的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的情形下,如何认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如而理解学校德育工作中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作用等问题,教师、学者的观点均见仁见智。本文试图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为线索,先探讨校园文化以及校园物质文化,进而对校园物质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开展进行讨论。具体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校园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概念的界定和认识;二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关系。
一、对校园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概念的界定和认识
随着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已提到学校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对于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兴起了多角度的研究。在众多研究中,对校园文化的概念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界定上人们见仁见智。如将校园文化界定为是指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由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创设而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等。它决不仅仅是课外活动、社团组织之类的现象,而是体现一定教育精神的、渗透于所有时空的教育生活方式。还有规定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主要是通过一种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进行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其集中表现是一所学校所形成的独特风格和学校精神。校园文化一般包括学校环境、人际关系、文化氛围、学校传统、学校精神、办学方向、价值观念等。它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是紧密相关的。
笔者以为,校园文化实质上是特殊并具体化了的社会文化,是社会一般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导向性传播,是关系和协调一所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校园文化应当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受民族文化、地区文化等的影响,它不能脱离这些文化系统而独立存在。因此,校园文化的内容是多元的,包括了以学校办学方向、办学目标为主的校园政治文化;以校园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和作风修养、价值观念为主的校园道德文化;以校园基本设施、图书资料为主的校园物质文化;以学校体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为主的校园管理文化;以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为主的校园群体文化等等。因此,我们可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在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和民族文化、地区文化等文化系统的影响下,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基于对校园文化的界定,不难看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了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个层面的内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基础和物质保证,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态体现。新时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重视精神文明“软件”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硬件”建设。那什么是校园物质文化呢?
对于校园物质文化的界定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以目前已达成的共识可以认定,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学校建筑及其造型、颜色、布局、教学工作的装备设施、校舍的大小、教室的空间安排、花草树木的种植、教职员工的服饰、校旗、校徽、校服等方面,可以将之概括为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建造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校园物质文化既是校园物质文化的空间物质形式和外在表现,又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越来越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需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学校特有的培养目标为指导,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加强基础建设,使之既可以满足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员工生活的需要,又有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关系
通常认为,德育有三条途径:正规课程教育、非正式教育以及隐性课程教育。这里的隐性课程即指校园文化,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相对于正规课程,隐性课程贴近学生生活,易使学生接受,学生在其中受到的道德影响也要大得多。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德育工作开展具有推动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物质文化就是指按照学校教育目的及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而建设的一种特定的学校物理环境。校园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校园文化的基础,是学校形象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而这些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对德育模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导引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富有文化底蕴、格调雅洁的校园物质文化,往往会体现出学校的理想和人文精神,有利于传播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离开物质基础空谈德育模式只能是空中楼阁。“它作为人类空间设计的特殊产物——育人的场所,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通过创设和培育一种“环境”,将学校所倡导的价值、理想等蕴涵于其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这种文化氛围,启发道德认识。因此,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在建设校园时不能为建设而建设,应充分考虑校园建成后对学校德育模式形成的导引作用。要根据自己学校文化的特点,把所倡导的价值、理想等蕴涵于其中。这样学生将有机会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这种文化氛围,从而启发自己的道德认识。
另一方面,校园物质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感。情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催化剂和内驱力,“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情感不会随着对教材的认识而自动产生,它的重要特征是“情境性”和“体验性”,校园物质文化恰恰提供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我国古代的书院就非常重视以自然景观启发学生的心灵,宋代五大书院多设在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中,“借山水以悦人性,假湖水以净心情”。
(二)德育工作开展同样导引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柏拉图曾经说过:“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象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可见,在希望能够滋养并渗透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自觉追求美的道德情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要求或者说对学校环境的做出了一些假想,而对这种原本没有生命和情感、但需要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的想象恰恰正导引着一个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以实现德育主体的外在对象性和内在对象性的结合和互动。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校园环境就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使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其在深层心理结构中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文明程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推动作用,在其建设过程中既包含了异常丰富的德育因素,又体现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品德培养和发展的要求;同时,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样导引着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正如马克思所说过的那样:“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参考文献:
[1]刘德恩.德育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化课程化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0(22):49
[2]张晓波.论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教育[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5
[3]黄腾蛟 何永宏.论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南充),1996(03):81-83
[4]赵小川.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3):45-46
[5]周光礼.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学断想——兼谈隐性课程的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
[6]钟惠芳.校园文化建设对德育模式的导向作用[J].四川教育,2012(2)
[7]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8]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386
[9]孟韵.校园文化氛围与素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199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