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 辛绪辉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洪兰中学

【摘要】新课程理念为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学好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历史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分析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入手,针对农村中学实际,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从多个层面进行了例举性的论述和推理,解决了农村中学学好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问题,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为历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法和依据。
【关键词】历史思维;历史史实;思维素养;思维形式;积累;多样性
【正文】

  新课程标准理念对于中学历史学科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好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学生不断开拓新思路、新思维,探索新问题,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出新贡献。特别是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更显得重要。在长期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加之近年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对于学科能力的考察,学科能力的培养成为中学学科教学三大任务的中心环节,而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了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和探讨历史问题,并力求使学生思维达到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的能力。

  一、注重历史事实的积累,为学生发展历史思维奠定基础

  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历史史实,这些都是历史的基础知识,它们是保证知识得以展开的主要知识点和重要的知识构架,是教材中必须掌握好并要透彻理解的独立而完备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些内容无论从形式到知识的深度都是可以认识和易于接受的。由于这些知识含有丰富的史实背景和参考文献,是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发展历史思维的基本要素,加之教材中含有的大量的历史概念和历史材料以及与概念紧密联系的历史结论和历史评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把握历史的这些重要内容和要点,引导和帮助学生加以理解、认识和全面掌握。这些知识既要让学生牢固记忆,又要全方位、深层次地完全理解。所谓的全方位就是要指从这一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多种联系和关联的角度去认识和掌握。如在历史知识的教学中,可以从它与其他知识的相关联系和区别中、同它与某些知识的异同上加以认识。所谓的深层次就是要从历史知识的基本规律、基本现象和基本观点上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解。我们只有这样去做了或进行教学了,才会使学生从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历史史实的积累和认识,才会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在学习中得到历史思维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历史事实的掌握和积累,为历史思维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而历史思维的发展可以更多更有效地掌握历史史实。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抓住历史知识,并对于重点知识要学会加工、整理、融会贯通、深入分析,同时还要学会从纷纭众多的历史现象和历史史实中得到正确和完善的历史结论和历史特征。

  二、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地认知体系,提高学生思维素养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知识,但它们不是孤立地、零散地知识点,而是有线索可牵、有规律可循。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找到这些线索和规律,就可以把众多的历史史实汇成历史知识体系,就便于记忆和理解,也便于应用和提取。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认知体系,编织科学合理的知识网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使之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历史发展本身就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其内部的固有规律和因素又相互作用,只要找到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规律就会把握历史发展的全貌,并加以全面理解和吸收,寻找到历史发展的一般现象和特殊现象。

  当然,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知识网络体系,绝不是知识点的罗列和拼凑,而是在历史知识积累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形式进行再推新、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运用历史史实并从中寻找联系和不同,在不断探究和创新中找到知识的规律性和主要线索,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历史知识的应用性学习,培养多样性的历史思维形式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要知道学生善于运用生产力的标准和实践的标准来考察、分析和评价历史的现象。如在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时,我们可以采用对生产力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来分析,因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就是来自生产力的发展。

  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辩证地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是历史学科教学中经常谈到的观点,但在历史教学实际中,涉及到的陌生的、不常见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学生去运用这种观点去评价和做出分析,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如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的形式说“春秋无义战”,有的学生就引用列宁的话说这种战争虽然带来了惨祸、暴行和灾难,但它仍是进步的战争。那么,如何评价春秋争霸战就要运用历史的材料和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辩证的去分析和看待。

  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是认识历史知识和学习历史史实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综合,而综合就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要形成“民族英雄戚继光”这一概念,就要从分析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取得的功绩和胜利的原因开始,通过大量的历史史实和历史知识与观点进行探究,综合得出结论。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理解更多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为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创造条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地认知体系,运用恰当地、准确地思维训练和形成方式,加强学生的日积月累,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目的。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我,为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