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将“做中教,做中学”渗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

【作者】 潘 红

【机构】 陕西省韩城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 针对我校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现状,我们将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渗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通过用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挖掘课本中的“做”的知识培养学生“学”的兴趣。
【关键词】 “做中教”;“做中学”;数学教学
【正文】

 

  我校是一所职业类学校,到我校的学生大体上包含两类,一类是抽象思维能力差,在初中,有的甚至在小学就对数学学习惧怕和反感;第二类是小学成绩还不错,但到初中后,在理科学习上显示出学习后劲不足、数学成绩中等,总之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不够好。因为职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更加抽象化、符号化,逻辑思维上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内容的加深、难度加大,学生感到学习数学越来越力不从心,越学越吃力。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好数学呢?我们尝试将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教育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引入了数学教学,开展了系列“做”的活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做中教,做中学”渗透在立体几何教学中

  立体几何是数学中较难的一部分内容,要想学好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因此学好该内容有较大的难度,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历届学生学到该内容都很吃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将“做中教,做中学”引入数学教学,在讲解有关定义定理前,我们先让学生动手制作常见的几何模型。对于做模型大部分学生兴趣较高,但一些较懒的学生依然不认真对待,为了让学生都能认真地做好模型,我们不厌其烦,对学生做的每一个模型都打分,作为平时成绩,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果然学生个个态度认真,兴趣高涨,经常中午下课了,他们还忙着做模型,连饭也不急着去吃,学生由刚开始做得不太好,到后来做得很好,说实话我们教师自己做,都未必比有的学生做得好。通过做模型,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对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有了深刻的认识。仅仅会做模型是不够的,我们希望以学生的“做”带动学生的“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模型,来学习相关的概念,进而会画出这些模型的直观图,再由直观图还原成真实的图形。在后继的学习中,无论是学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还是做简单的推理证明,我都让学生借助于她们所做的模型来学习。尤其在学习多面体和旋转体的侧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时,因为学生已经做过几何体,他们对各种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心中清清楚楚,所以很容易就推导出侧面积公式,再让她们算算她们做的模型的侧面积和体积,效果非常好。通过这样的尝试,我感到学生通过“做中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教师通过“做中教”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学生动手制作几何体水平的提高,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结合专业特点,要求电脑艺术班的学生,不仅能做出几何体,而且要求在几何体上进行修饰。在全部做完所有单个的几何体后,我们要求几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以单个几何体为元素,设计和制作一个情景。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设计,做出了“公园一角”、“我的家”、“宿舍一角”等各种不同的场景。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应用了数学知识,而且发展了“小组合作、创新设计”的能力。

  二、“做中教,做中学”渗透在函数教学中

  函数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但也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尤其是函数的图像内容丰富,形态千遍万化,但有些函数的图像用我们手画根本是不能做到的,因此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数学教学,增加利用两个常用软件《几何画板》和《Excel》绘制函数的图像的内容,并让每个学生借助于计算机操作,进行函数的学习,当学生绘制出各种各样的函数图像时,他们充满了成功感。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又进行了函数主题画的教学,先让学生观察各种函数图像的特点,以及参数变化对函数图像的影响,然后以它们为基本线构造各种生活中的图形,并给自己的图形命名,这对学生是一种挑战,因为这要求学生既对各类函数的图像比较熟悉,而且要发挥想象力,也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学生积极创作,设计出“青蛙姐妹”、“女娃娃”、“缸中鱼情”等多个作品,然后教师再把学生设计的作品作为学习函数性质的载体,分析其中每个函数图像对应函数的性质。在各种形态生动的主题画中,函数知识的学习不再以枯燥的面孔出现,而是以活泼的形式让学生接受。

  “做中教,做中学”的精髓在于动手。理论上行得通的东西,在实践中做起来可能难度远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做一做,比单纯的“纸上谈兵”要来得更具体、更全面,也更直观。在我们自编校本教材中,涉及简单的经济函数,里面有我们生活中碰到的成本函数、收入函数和利润函数,虽然这些内容与生活实际有着非常大的关联,但我们的学生只是坐在课堂上学习,他们缺少切身体会。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经济函数的有关知识,我们决定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在校园内搞一个小商品销售会。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定负责人,各小组进行实际销售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讨论进什么商品、到哪儿进货、人员分工、谁负责进货、谁负责宣传、谁负责记帐等,每个小组讨论完之后还要向教师提交一份计划书,里面包含本小组的本金、人员分工、预计销售的商品品种和数量、销售额和利润等。销售计划订好后,学生就开始行动了,他们通过调查,进了各种各样学生喜欢的小商品,在指定时间内进行实际销售,每个小组都很齐心地、卖力地推销他们的商品,当学生每卖出一件商品,他们都很兴奋,甚至平时不喜欢数学的学生也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经历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在销售完之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对这样的活动进行小结,每组提交一份实际销售书,里面包括本小组的实际的本金、人员分工、销售的商品品种和数量、销售额和利润和自己预定计划之间的差异,以及在这次活动中的感想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策划、营销等综合能力。

  三、“做中教,做中学”渗透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

  “做中教,做中学”的精髓还在于把间接的经验和知识还原为活的、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这个还原的过程则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始终思考的心灵。一双敏锐的眼镜,让你去观察世界里的现象是什么样子的。而始终思考的心灵,则让你不断发现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

  解析几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生成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得到,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比如在学习椭圆一课时,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课前准备好一张硬纸板、一根绳子和两个图钉。上课时,让学生将绳子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在硬纸板上,然后用铅笔将绳子拉直,笔尖在纸上移动,这时学生会惊喜地发现出现了椭圆的形状,教师再用多媒体演示验证学生的图形是正确的,这时请学生来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尝到了发现的喜悦;接着教师又提出如下问题(在绳长2a不变的条件下),请学生再动手试一试:(1)当改变两个图钉距离2c,画出的图形――椭圆又有何变化?(2)当两个图钉合在一起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3)当改变两个图钉距离正好等于绳长2a,画出的图形又是什么?(4)当两个图钉固定,能使绳子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吗?能画出图形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经过实践,学生很容易得出椭圆的定义,而且对形成椭圆的条件有深刻的印象。

  四、“做中教,做中学”渗透在数学计算教学中

  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大量繁琐的运算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有些学生数学差的一个方面就是计算能力差,为了弥补学生这一不足,因此我们将计算器的使用引入教学,让计算器帮助学生进行运算,很多人脑无法计算的问题,通过操作计算器,问题迎刃而解。然而我们对计算器的使用不仅仅停留在帮学生计算这样低层次上,还把计算器变成我们进行数学探究的工具,借助于计算器将数学实验引入教学中。对于一些数学公式的学习,我们借助于计算器的运算功能,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运算结果找出规律,进行猜想,得出结论。或者给出公式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淡化证明。这样方式的教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培养了学生直觉的思维能力。

  “做中教,做中学”渗透在数学教学中,改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师生都从中尝到了甜头,通过“做”加深了对数学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使得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觉得数学不那么抽象难学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更大了,而且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觉得数学原来离我们很近,数学很有用。在我们开展的系列“学中教,学中做”的活动中,学生真正做到了做中求进步,做中求发展,因为他们不仅仅学到了数学知识,用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她们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正是我们职业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南京幼儿师范学校编.一切为儿童――陈鹤琴儿童教育文选.南京出版社,1992.2.

  [2]吕静,周谷平编.陈鹤琴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