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教师要上出“科学味”的科学课
【作者】 郑 华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五堰小学
【摘要】【关键词】
科学是发现未知的事实,经过严密的逻辑思维认证,探索概括出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作为一线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普及基本的科学知识?目前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想让我们的科学课上出“科学味”,教师必须要下足功夫,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要有趣,教学要生活化
科学,来源于生活,影响着生活。一节科学课,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将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因此,教师在上科学课时,必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科学内容,创设生活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小学生才更容易接受,科学课才能显示名副其实的科学味。
比如在执教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摆的研究》一课时,就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研究教材,设计了富有儿童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课前通过学生熟悉的荡秋千引出摆,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带着“什么样的秋千摆动快?”的问题进行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课堂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
看似一个简单的情境教学,加入了孩子们生活化的味道,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激起了孩子们进一步科学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要扎实,避免走形式
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依据新课标,现在许多学校在科学课堂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探究意识,试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收效甚微,看似科学实验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还不够扎实,仅停留于表面,有“伪探究”嫌疑。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如果老师只是走走形式,完善过程,没有把握住有利时机,给足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深入探究,同时对学生探究结果没有评价分析,缺乏探究的意识,显得有些“花”而不实。因此,在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中,要注重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实实在在的操作、真真切切让学生感受体验,才能将科学探究落到实处,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教师要少说,给足学生做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师应该“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小学科学教学是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在他们的摸索过程中教师给予帮助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系统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在科学课上讲得太多,满堂灌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忽视小组内的交流和讨论,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对一个问题反复追问,没有给学生充足地思考时间,也不顾及其他学生的学习感受。这种单向交流,或多或少地削弱了研究的味道,让科学课堂耗时低效,真正失去了科学的味道,违背了科学课的初衷。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解放自己,让自己少说,杜绝“满堂灌”、“一言堂”,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组织教学,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多说、多做、多思中,自主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科学课堂学习的效率,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科学课,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孩子,我们在追求“科学味”的同时,切忌走形式,走过程,为了目标不惜一切。只有我们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有效教学,学生才能在科学学习的道路上汲取科学的营养,享受科学带来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