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创设灵活多变的小学语文课堂

【作者】 张春霞

【机构】 新疆伊犁霍城县清水河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生学习语文,课堂是体现学生主体的主要阵地,也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只有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为此,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应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主要方法。

  目前,还有不少语文课堂单一封闭或千变万化,没有一定规则,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这与课标不相符合,也不适应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想打破这一现状,就必须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一、 移情体验,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泼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

  教学《詹天佑》一文课,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铁路。学生对于“人”字形铁路,只流于表面,未曾通过文字形成具体表象。于是,我采用角色扮演来批文入情。让学生一是当小画家;二是当小司机。先根据课文中插图,引导学生动手画“人”字形铁路示意图、练习讲清图意;然后,在班级中开展“小司机赛车”,看看哪位小司机第一个顺利地把“小火车”开上山去。这样学生一个个地动手操作,不少高明的“司机”成功登顶。这样几个简单的动作表演,不仅让学生立即从中领悟到詹天佑设计的意图,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对詹天佑的才干由衷地佩服。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从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乐趣,比我们空洞的讲解更有创意也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

  二、 融于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

  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事物,他们才能在熟知中凝炼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点,揣摩好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的具体目的。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出示几幅图片,几个送别的场景:(1)涕泪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3)潇洒拱手、饮酒告别;(4)送完就走。让学生体悟,根据自己生活体验,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选哪种?为什么?如果是两个大男人,两个大诗人应是哪一种?……选完后,让我们来看书,学文。其次,与学生交流,你们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再与文中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景对比:体悟豪情。你还想起了几种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积累一下。最后,你是即将毕业六年级同学如何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具体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这几个环节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学文更是应用,拓展更是熏陶。学生在学文中理解男人之间送别的豪情与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睦”相思送别的区别,更会把这其中送别诗,送别的想念诗,应用到生活中,达到物我两相合的境界。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本交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方法,会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把学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了起来。

  三、 多重想像,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只有这样才能填补教材的空白,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文本表达的内涵,使教学活动更创新,更具生气。合理的想像,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由于是自己的想像,带有自己个性化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丰富想像,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还能产生新的智慧火花。为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起了推波助澜和激荡回应的作用。

  四、 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其中除了强调要注重圈点勾画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动笔写。读能陶冶性情,写方能抒其心态,光读不写,学生往往犹如蜻蜓点水,只能获得浮光掠影的粗浅认识。只有读写结合,学生才能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和独特感受,从而享受读书和审美乐趣。记得几年前,有一位教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当学生沉痛而悲伤地结束最后一句“她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后,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溢于言表,而那位老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轻轻用电脑投影一首,刘倩倩小女孩写的诗《你别问这是什么》。让学生在配乐的情景中聆听诵读,再轻声跟读,读着读着,有的泪流满面,有的轻轻抽泣,老师没有劝阻,没有评价,只是轻轻说了一句:“同学们,此时,你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些什么呢?拿出笔写写,让在天堂的小女孩知道你的心意”……学生“情到深处自然浓”,有不少学生仿写出一首首送给小女孩的诗,也有不少学生议论热烈,也有的想像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的欢乐情景等,学生写得真挚动人!紧接着,那位教师又适时推荐《安徒生童话》……学生读得动情,写得高兴,议得热烈……抓住了这个读训练点又达到了写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还告诉了学生学语文,写作文就是要表达真情实感,读书就是要有自己的经验等等。这种读写自然结合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又调动了其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作为一名不断成长、勇跨世纪小学语文教师,我想,我们应创设灵活、多变的小学语文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移情体验,多重想象,疏导、结合等多管齐下的方法,定能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快乐、更有效,从而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X����的。在思品教学中,注意“抓纲务本”,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处理好文内、文外的联想分析,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点。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在处理教材“李芳回到家里,心情乱极了”一节时,教师提出了“请同学们帮李芳分析一下,此时她可能面临着哪几种选择,后果怎样?”一石激直千层浪,学生兴趣高涨,展开了思维的翅膀,这为后文李芳作出唯一正确的选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为学生提供“创造大舞台”。

  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进的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和谐、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奖励,尤其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为有利。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我校中高段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导行这一环节作为学生喜欢的“辩析讨论会”的形式出现,一改过去教师把持课堂为学生积极参与组织课堂。

  由“小主持人”带领同学们运用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能力。而作为小主持人,本身的荣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特别是讨论会中的“创造天地栏目”,学生自由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对本课观点的理解和运用。实践证明,这是必要的,且是可行的,真可谓一举多得,在思品课创造教育的实施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

���;��`X���与程度,从而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4.科学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不等于不管学生,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5.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需要赏识和激励,犹如禾苗需要阳光雨露”,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犹如孩子的营养剂。爱国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孩子去实际行动。”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利用激励机制,适时地进行表扬,课堂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学中也常常利用这一点,使混乱的课堂变得井然有序。同时,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观察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寻找合适的方法,注意因材施教。光靠一些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让学生感兴趣,比如说可以在课堂上不时的给学生一些惊喜,例如课堂中穿插一些小故事、图片或是游戏等等,在课堂中评出各种的小“明星”,课堂上时不时来点逗趣的语言,幽他一默,或者隔一段时间发点物质小奖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一直处在亢奋状态。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已经是现代化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工具就能链接接受知识的65%。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能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的交流互动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能够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并且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课堂多媒体教学注入了活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带来了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变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是极为有效的手段。多媒体教学能根据不同情况提供有效的信息呈现方式,使学生能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成为信息处理的决策者,主动参与知识结构的重组和构建活动;可以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信息交流、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使教师进一步加强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调动学生联想思维,进行启发式、发现式、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活动成为可能,起到其它媒体难以达到的作用。

  一节高效的英语课必定要在融洽地氛围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开拓思维。

  参考文献:

  [1]丁晓良.2002.《语文有效教学摭谈》[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罗廷光.1933.《教育概论》[M].世界书局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