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魏晓丽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阜阳师范学院

【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教师;情感作用;交流互动;合作;探究;方法;策略
【正文】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一改过去过于强调数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状况,把数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来。情感,由于其处于多元化的环境中,因而会产生错综复杂的情感体验,怎样发掘数学教育中的情感闪光点,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是数学教师努力探究的问题。下面简要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的至理名言。有个成语叫“爱屋及乌”,说的旧时这个道理。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差生,他们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在教学中,我对差生从不歧视、讥笑、挖苦,相反,他们有困难,我热忱帮助,他们有进步,我及时表扬,使他们总是生活在“希望”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精城所至,金石为开,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变为学习的动力。笔者曾担任过一个高中班的数学课并兼任该班的班主任,新学生一进校,许多学习习惯都不能跟上老师的要求,而且有的学生还逐渐产生对相关科目的抵触情绪。怎么办呢?笔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情感投资”:在教学中教态端庄大方,语言亲切感人;对有进步的学生赞许表扬,对有错误的学生耐心教育,对有困难的学生关心帮助,和他们一起参加课外活动,笔者利用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都有一些基本功的优势,和学生打成一片,使学生从感情上与我沟通,从而喜欢笔者的数学课。良好的师生情感为数学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积极性高了,仅半个学期,成绩由开学的年级第四上升到年级第一。随后,笔者又让其他科任老师也加入到学生的活动行列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笔者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得该班的总体成绩也很快上升至年级第一,高考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不能不说是情感因素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保持稳定的情感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兴趣呢?

  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创设情景法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法则、公式或定理;用讲讲、练练或议论等方式上习题课或复习课;等等。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

  其次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做一些投影片或教具,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目前已有不少学校装备了电脑教室,有大量的数学教学软件可以让课本上的图形动起来,用动态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图象变换的全过程(如各种函数图象的画法、柱锥台体的割补和旋转变换、圆锥曲线的定义等),甚至可以用交互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趣味,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通过讲解祖冲之研究圆周率、陈景润勇探歌德巴赫猜想、华罗庚自学成才……我国古代“百鸡问题”、“韩信点兵”、“猴子分桃”、“鸡兔同笼”……使学生从一件件数学家的趣闻轶事中获得榜样的力量,从一道道数学趣题中感受到数学还是有血有肉、洋溢着生命气息的肌体,而不是一具干枯僵硬的躯壳。

  巴普洛夫提出:情感是人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若外界的刺激使人原有的一些活动得到维持和发展,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因此,当学生从自己的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升华情感,将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教育家斯宾塞提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学生于快乐之中掌握知识。“愉快教育”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原则,要求创造一个和谐、热烈、紧张、愉快的课堂气氛,要求打破僵硬的、死板的注入式授课方式,尽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当“主角”,因为当“主角”是愉快的。当然,学生当“主角”难免出现差错,这时候切忌讽刺打击,而应该和他们一起来找出问题所在,并看看其中是否有可取之处。

  心理学认为,表扬是引导学生行为习惯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在课堂中,笔者经常恰当地使用“不错”、“很好”、“你怎样想到的”等赞誉之词,在提问和板演时,尽可能有针对性地为中下等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对于他们的成功,不仅教师表扬,而且还引导全班同学对其进行鼓励。在讨论问题时,对于学生“小小的创造”,要给予肯定和推广,使学生每攻克一道难题,克服一个困难,创造一个新的方法,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升华为渴望继续学习的情感,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学习数学,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乐此不疲。

  三、用数学的美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1、营造环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热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了解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由于学习差而自卑。对于他们,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倾注更多的关爱,使其心态保持平衡。在笔者多年的从教经历中,对学困生从不歧视、不挖苦。相反地,当他们有困难时,我总热心帮助;当他们有进步时,笔者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一直充满希望。应该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这种真挚的爱,就一定能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明确目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在平日的教学中,笔者经常结合教材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数学是一切自然学科的基础,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修课。持之以恒,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情感体验。培养兴趣,激发他们乐于学习数学的情感。数学活动使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最佳的情感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情感活动的性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学生在快乐之中学得知识。

  2、利用成功和挫折教育,让学生保持渴望学习数学的情感。如果外界刺激使人原有的一些活动得到维持和发展,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保持热爱数学的情感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以强化、维持情感,目的是为了形成价值体念。

  3、通过长期持久的作用,内化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品质。在数学情感教育中,内化就是学生将数学学习中的感受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心理机制的内部作用,领悟、生成新的(个体)意义,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并组织为自我观念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将感受的外界情感纳入自己内部心理情感结构中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人的素质的形成与内化有关。那么在数学情感的教育中,体验是基础,内化是关键、是核心环节。没有内化,就没有真正的情感建构,也就没有情感教育。

  4、构建价值体系,促进学生知、情协调发展。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和正确对待数学的态度观念,这不是数学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数学教育作为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整体教育中的一个方面,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促进学生成为一个知、情和谐发展的人。因此,数学情感教育是通过数学教育,使学生在对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积极情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和自信心的过程。实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情感迁移目标。最后形成热爱其他学科、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利用数学之美,陶冶学生的学习情趣。数学美普遍存在于数学之中,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真是“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数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数学美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欣赏、去感受,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逐渐形成数学美感。比如字母表示数字,文字语言简化为符号语言,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几何中五角星的美、黄金分割的美、圆形的美、图形对称和谐的美、推理论证严谨内在的美、解题方法新颖巧妙的美,数学公式的对称、统一美等等,数学王子高斯巧算“123+……+100”的故事、希伯斯为发现无理数而英勇献身的故事、古印度国王用麦子奖励世界象棋发明者的趣事等等。这些,我们应当不断地揭示并展示给学生,培养其审美的意识,陶冶其审美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其在数学上刻苦努力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美育和智育是互相联系的、互相作用的、互相补充的。教学心理学和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智育和美育相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能充分发挥人脑两个半球的功能,使其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培养学生用数学美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如余弦定理有六个公式,一个一个地记忆较困难,如果根据abcABC呈现轮换对称的特点,那么只需记住其中一个,就可以写出其余五个,这就是利用和谐统一美的结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然界里许多美的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们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所以,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美的本质,展示数学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激发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在他著名的解题表中,安排了“检验回顾”这一解题步骤,这不仅是引导解题者回顾小结解题中的收获与体会,而且还有让我们去发现和体验题目和解法中蕴含的数学美的意思,这对我们的解题教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热爱、追求数学美,进而能发现美中不足,改造美中不足,推动数学的继续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只能借助对具体知识的解剖、揭示,引导学生去逐渐认识、理解,因此,数学美育只能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通过耐心的启发,步步诱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感受和领会。另外,数学美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指望在短期内收到明显的效果,而只能靠日积月累。因此,培养学生的美学素质,必须长期坚持,既要有长远的目标和计划,更要有顽强的毅力。

  此外,为人师表,引导学生的情感继续发展。数学教师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的学生。教师应当热爱自己的学科,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感情和思维。把讲数学课当成一种享受,那么对于你的学生而言,很自然的就会去爱数学,把听你的数学课当成一种乐趣。换言之,如果数学教师本身就不喜爱数学,也没有严谨的教学态度,那么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做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渗透情感教育,将会对我们的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因素的研究,应该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