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怎样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
【作者】 陆荣光
【机构】 广西巴马县第二小学
【摘要】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小学数学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本人关于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精彩的建议和体会。【关键词】小学数学;文化底蕴;动手操作
教材是课堂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备课,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资源,活用教材,用活教材。通过教学,使学生博古通今,懂得数学的历史,掌握现代生活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为以后的学习储备能量。
一、精析教材的文化底蕴,欣赏数学
数学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实践,得益于人类独特的发达的大脑,伴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模糊的数、形的概念,在原始人头脑中日渐形成了。数学形成和发展,倾注了许许多多数学家智慧和艰辛,要想让学生认识并喜欢数学,必须和学生一起分享数学家的成就,一起体验成功背后的努力,一起领悟数学的地位和价值。在数学教材中,每个例题或练习的后面常常会有这样的补充素材,如简单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几何学和欧几里得、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约分术”等。在教学圆周率后,按照惯例我与学生一起阅读了教材后面的拓展知识——祖冲之。祖冲之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他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由于长期的训练和引导,学生不仅对教材上的补充材料感兴趣,还养成了课前查资料的好习惯。讲到祖冲之的成就后,因为几个学生课外材料的充实,让课堂有了意外的收获。数学文化的渗透性具有内在和外显两种方式。教材在课后编入了相关的知识,是一种外显性的渗透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可忽视其隐藏着的文化元素,而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和进程,巧妙并充分地加以利用。唯有这样,数学教学才不会仅仅局限于数学的知识层面和技术层面,而是深入到文化内核中去,让学生在感受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的同时,用伟人的事迹来引路,用伟人的精神来感化,用伟人的品德来熏陶,用伟人的意志来陶冶,实现无痕教育。我想这也许就是最有效的教学了。
二、把握教材的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上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特征,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密不可分的联系,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中位数》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用中位数来统计数据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老师看到这样的一篇文章,说是国家人均年收入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每个公民都奔小康,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等等。最后作者用一首打油诗讽刺这则报导的真实性。诗是这样写的:“张村共有十户人,平均收入近百万,十户人家九户穷,唯有一户张千万。”作者用这首诗,他想表达自己的什么看法呢?
生1:很明显,他的意思是说用人均收入水平来阐释所有人的生活状况是不对的。
生2:平均数会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虽然他们人均年收入达到了百万,实际上是因为有张千万这个富翁撑着。
……
师:要想说明人们生活的一般水平,看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不够科学的,用它来统计数据有着局限性。为了让评价更客观公正,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新的统计方法——求中位数。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此紧密相连。尤其是信息统计,更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信息在媒体中频频出现。因此,充分地挖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分析、评判,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就显得特别重要。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平均数对学生来说还比较熟悉,而众数和中位数是人们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新产生的统计量,又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运用,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三、动手操作,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
早在10多年前,《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国第一次将对经验的认知纳入了数学教学学习之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进一步将其作为课程目标的“四基”之一:“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下转第77页)(上接第69页)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种递进式的变化,使我们认识到了“经验“对学生学习,尤其是对学生的数学水平的提升和数学能力的发展十分重要。在本次观摩课中,“动手操作,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每节课中都有体现。如江苏的吴冬冬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通过切物成形,导入新课。学生动手切土豆,在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观察比较每一次的变化,继而认识面、楞、顶点。具体过程为:学生切第一刀,摸一摸新切的面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从而认识平面和曲面。切第二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一指新增的边,并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进而揭示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楞。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指一指新增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楞相交而成的,进而揭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后面再通过课件演示,将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相信通过三次切土豆活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积累了丰富直观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利用错误,成就精彩课堂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由于我们一时的疏忽,也会引发一些“错误”,当学生欣喜地说出自己“别出心裁”的解法时,教师没能及时捕捉学生灵感的小火花。课堂上,教师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轻描淡写”“不屑一顾”……会泯灭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我在讲长方形的周长时,出示了一个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周长。两个学生分别用“3×2+2×2”、“(3+2)×2”的方法算出周长后,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的方法和他们的都不一样:3×4=12(分米),再减去长方形的宽12-2=10(分米)也能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我当时的反应不太积极,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哦,是吗,也可以吧!”就把学生给打发了,等学生带着失望的神情离开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点欠缺了。课堂上如此的“意外”多了,随之而来的缺憾也就多了。其实,教师不是“神”,偶尔犯错在所难免,但为了孩子们的明天,我们必须多反思,在反思中成长,逐渐达到“少错”的境界。
总之,开发利用生成资源,凝聚问题情景,开展探究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富有激情,富有挑战,对培养创造型人才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美荣;数学课堂“情知教学”漫谈[J];辽宁教育;1994年10期
[2]黄爱华;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例说[J];河北教育;1995年Z2期
[3]黄爱华;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例说[J];河北教育;1996年06期
�U� ����� ���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热爱、追求数学美,进而能发现美中不足,改造美中不足,推动数学的继续发展。应该指出的是,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只能借助对具体知识的解剖、揭示,引导学生去逐渐认识、理解,因此,数学美育只能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通过耐心的启发,步步诱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感受和领会。另外,数学美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指望在短期内收到明显的效果,而只能靠日积月累。因此,培养学生的美学素质,必须长期坚持,既要有长远的目标和计划,更要有顽强的毅力。
此外,为人师表,引导学生的情感继续发展。数学教师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的学生。教师应当热爱自己的学科,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感情和思维。把讲数学课当成一种享受,那么对于你的学生而言,很自然的就会去爱数学,把听你的数学课当成一种乐趣。换言之,如果数学教师本身就不喜爱数学,也没有严谨的教学态度,那么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做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渗透情感教育,将会对我们的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因素的研究,应该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