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

【作者】 冶秀青

【机构】 青海62201部队机关幼儿园

【摘要】幼儿期的孩子认知水品低,缺少判断评价能力,更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当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周围的同伴违背行为规则时,就会本能的告知老师。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而教师正确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有助于幼儿的双向交往和群体交往,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从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本研究通过了解教师在应对幼儿告状时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幼儿告状的原因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适宜策略。
【关键词】告状;幼儿告状;教师应对
【正文】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的告状现象很常见。孩子的告状行为表面上看是一件小事,其实是幼儿各方面情感不断发展的表现,告状现象的发生表明幼儿的语言能力、社会规则意识、道德情感、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若应对不当,会影响到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1]。同时,也不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进而阻碍幼儿园的整体发展。因此正确应对幼儿告状,在幼儿园日常的保教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

  一、告状及幼儿告状

  告状这一名词的界定,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告状指的是人与人直接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2]。而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者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范、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它不同于成人的“告状”行为,他突出的目的就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是幼儿解决问题的一种典型方式[3]。幼儿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对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因此,在学前期告状行为是幼儿的一种常见行为,他们通过这种行为来寻求教师的支持、奖励或者肯定。

  二、教师应对幼儿告状时易出现的问题

  告状是在幼儿园幼儿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具有频发性和复发性的特点。教师应对幼儿告状时不正确的方式就会影响、淡化师生和同伴之间的感情,阻碍幼儿社会化进程,甚至逐渐演变成心理疾病,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幼儿教师在应对幼儿告状时易出现的问题具体有:态度粗暴、不予理睬、事必亲为、双方都罚、偏见、偏袒[4]

  当孩子一遍遍的跑过来告状,但是每一次告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些老师就会失去耐心,而且感觉烦躁。其实,爱告状的孩子只是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差,老师应该多包容,理解,多一点耐心去倾听孩子,可以先停一停别着急截断或不耐烦,微笑会让自己与幼儿都得到放松,耐心指导,帮助幼儿。

  相对于面对幼儿告状时的态度粗暴,部分教师可能会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即不予理睬。因为每天都有太多的孩子跑到老师这里告状,老师对这些告状应接不暇、甚至无暇顾及,用一句“我知道了”“一会儿再说”敷衍了事,有时甚至连头都不抬。

  幼儿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5]。但是教师在面对幼儿告状时采取不予理睬或者粗暴的打断幼儿,就直接切断了教师了解幼儿需求、提高幼儿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源头,时间久了,幼儿可能会与教师关系疏远,形成消极情绪,阻碍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同时对幼儿积极说话、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有着严重的消极作用,并且影响着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树立自尊、自信、自主以及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很多老师遇见任何事情都必须自己亲自去做,不允许幼儿自己解决矛盾,不论幼儿遇到任何事都要告诉老师,让老师解决。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差,而且有时有些事情孩子处理的也的确不正确,但是老师不应以偏概全。教师凡事都亲自处理,会让幼儿直接把老师看成是解决问题的渠道,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告诉老师。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教师遇到幼儿告状就自己亲自解决,阻碍了幼儿独立应对问题和身心全面发展。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工作压力较大,孩子一跑来告状,有的教师就会不问青红皂白,认为两个人都有错,这是比较常见的错误方法,教师根本不问发生什么事就对双方批评一通。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必定缺少交流,也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恐惧感,幼儿将会产生消极情绪,从而阻碍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健全。同时,也不利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正常开展以及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发展。

  在班级里,往往都会有几个调皮的孩子,也会有一些乖巧、听话的孩子。有一部分教师时常都会拿这些孩子做横向比较,面对幼儿告状时,教师也会“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久而久之,遭受偏见的孩子会变得自卑、自尊心受打击、同伴关系疏远,对幼儿身心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受到偏袒的孩子也会因为教师的袒护变得自负,同时让其他幼儿产生自卑心理。

  综上所述,告状是幼儿园经常发生的现象,也是教育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幼儿的告状行为看似很小,但若教师应对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教师正确应对幼儿告状行为显得十分重要。

  三、教师如何正确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

  (一)幼儿告状的原因

  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幼儿发展的许多方面起着导向作用。在实践中,教师以怎样的方式应对幼儿告状对幼儿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幼儿的告状行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教师正确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首先要了解幼儿为什么告状。

  1、告状是幼儿的求助行为

  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教师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向幼儿传递文化,启迪智慧,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其依恋的重要对象之一。因此,他们希望教师知道自己受委屈受欺负了,希望有人了解他,注意他,需要有人帮他主持公道。这时,告状是幼儿寻求帮助最快捷和有效的手段。

  2、告状是幼儿的一种社会性发展的行为

  1)语言能力的发展

  2——5岁的幼儿理解语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起来了,语言结构也更加复杂化。他们有话要说,需要表达的地方、有倾吐的对象。幼儿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希望接近教师[6]。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会充当常规的“维护者”和其他小朋友的“监督者”,进而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认可。

  2)道德感的发展

  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道德感得到了发展。学前中期儿童已经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会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他们看到小朋友违反行为规则,就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儿童经常向老师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的一种行为。

  3)告状是一种社会学习的产物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模仿榜样和观察习得。从这一理论看,告状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是社会学习的产物。如一些成人过于保护幼儿,在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时,不是教幼儿如何与同伴自行解决问题,而是教幼儿如何去求救老师或者是亲自出马替孩子解围。这就给了幼儿一种错误的暗示,就是有问题找大人。

  4)告状是幼儿维护规则的行为

  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道德发展处于他律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规则是权威制定的,是绝对的,不可以改变,出现了无条件服从规则的观念。进入幼儿园后,孩子开始由对父母的服从转向对教师的服从。在孩子的心里,教师是权威,以教师制定的规则为自己的判断标准。当对一件事情自己无法做出判断时,自然会寻求教师的帮助,这也就形成了学前儿童告状的现象[7]

  (二)正确应对幼儿告状

  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社会的传道者、文化的传递者,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和指导者,是幼儿人格品德的塑造者、幼儿交往行为的引导者和身心健康的保护者。教师给与的态度、方式都成了孩子们判断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的最高标准。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呢?

  1.要重视幼儿的告状行为

  幼儿爱告状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普遍的现象,老师不要怕幼儿告状,幼儿告状不完全是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反应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他们亲社会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工作中遇到幼儿告状,可以先停一停别急着截断或不耐烦,只要教师能重视幼儿告状,并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指导,相信幼儿的这些良好心理品质会得到发展。

  2.认真倾听幼儿的告状,要了解原因“对症下药”

  遇到幼儿告状教师应耐心倾听,细致、全面的调查,争吵、控告的原因,详细的弄清告状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对症下药”选择适宜的应对方法。

  应对幼儿告状时首先,教师要认真倾听,请幼儿慢慢讲述,了解告状发生的原因;对幼儿的各种告状行为,不管原因是什么,教师都要认真倾听。再次,经过细致分析了解,老师要安慰受欺负的一方,鼓励幼儿增强信心。最后,教师应告诉错的一方其做法不对、应改正,及时对幼儿不良行为的纠正。但是有些纠纷无法分辨对错,老师应该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交往技能和行为训练,善用精神奖励。但应注意,过多的精神奖励也是一种外部强化,不能过于频繁使用[8]

  3.培养幼儿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

  幼儿到了幼儿园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能力、认识社会、与同伴交往、学习交往技能、学会解决身边的矛盾。所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4.通过同伴间的交往,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幼儿的告状一部分是由不能很好的分享同一件物品而产生的.培养幼儿懂得分享,必定会减少告状次数,教师要尽量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和启发幼儿参与活动时互相交流、协商,引导幼儿学会分享,懂得分享,让同伴直接用商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5.拒绝“推销”,培养自控

  幼儿的告状行为大多仅是对规则权威的认知,并没有把规则意识进行内化。也就是说,幼儿知道要遵守,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很难遵守。老师即使对违规的幼儿采取讲道理、批评,甚至惩罚的手段都不太有实际的效果。这是因为这些规则没有成为幼儿的内在需要而导致的。教师如果强行“推销”,冲突在所难免。教师应强化幼儿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淡化幼儿的告状意识。例如幼儿间发生了争执,老师应鼓励他们动脑筋,自己独立解决、平息争端。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及时肯定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明确了处理方法,就会积极地去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得到强化。

  总之,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中,幼儿的告状行为看似是一些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教师应对不当会对幼儿造成无形的压力,进而使幼儿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幼儿人际交往、语言发展、人格健全。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告状的原因、类型,有效应对幼儿告状,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亚: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月,第16卷第3

  [2]韩欣烨:知幼儿,懂幼儿,才能育幼儿——浅析幼儿[J],教育战线

  [3]韩晓:浅谈幼儿的告状行为[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154

  [4]田立华:浅谈对幼儿告状的认识和态度[J],学前教育,2011年,23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6]刘昕:浅议幼儿园中幼儿告状现象[J],科教文汇,200710月,下旬刊

  [7]李静: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的告状行为[J],淄博师专学报,2010年第3期,25

  [8]左倚嘉:幼儿园告状行为的案例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月,第24卷第4期,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