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者】 王桂兰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地松中心小学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我从事三十多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强音呐喊。现在由于网络、各种教学辅导书籍的出现,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依赖,不动脑筋,课前不去预习,学习是被动式、接受式的学习,不懂上网查资料,不会看辅导书籍,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丧失,自学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空话。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依赖;被动学习;自学能力
【正文】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用教”的学习目标。《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教给、教会学生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表扬激励,培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是推动人们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简单地说: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学生喜欢任数学课的教师,学生对数学学习就有动力,学生就越学越爱学,就会想尽办法克服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困难。

  三十三年的课堂教学经验积累表明,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最大的心愿就是得老师的表扬、鼓励。哪怕是在课堂上一句表扬的话,课堂上一个小小的“礼物”,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要知道,通过表扬、鼓励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一条很好的捷径。记得有一次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问“质数、合数、偶数、奇数、因数、分解质因数”等基本概念,六名学生分别举手站起来回答,而且也回答正确,我只对其中的五名同学进行表扬、鼓励,剩下一名同学疏忽了,导致在接下来的数学课堂学习中,该同学一直保持沉默,不再举手回答问题。后来,我通过侧面了解情况,进行个别谈心,才知道该同学的“问题”所在,采取补救措施,才让该同学找回信心,认真学习数学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表扬激励学生不可或缺。

  二、提出要求,抓好预习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对数学成绩好的同学和成绩稍差的同学进行了解、谈心、帮助,结果我发现,但凡数学成绩好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会学习”。特别是坚持做到课前预习,并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在预习时,基本上学会理解,掌握下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而成绩稍差的同学,基本上没有预习,其结果是对在下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不懂,要拼尽全力在认真听课,整节课都处在精神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没有劳逸结合,学习效果当然就泾渭分明,胜负已定。

  所以,我非常注重课前的预习,对下一节所要讲授的内容,提出预习要求,让学生进行预习。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时,我提出以下预习要求:学生用纸做三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

  1、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

  2、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不等高;

  3、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高不等底;

  到课堂教学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演示,用细沙装满圆锥(每个圆锥装三次)倒入圆柱体。得到的结果是:三个圆锥体中,只有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启发学生思考,找出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运用学过的圆柱体积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整节课教学过程通过提出预习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分组演示,教师引导揭示,经过由浅入深的演示讲解,既复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计算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效果很高。

  三、分层指导,常抓不懈

  由于学生的智力、能力,会存在差异,在课堂教学时,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预习目标。对学习成绩好一点的同学,除了要求理解,掌握基本概念,计算方法,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大一点的题目,让她们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对学习成绩稍差一点的学生,我只提出与本节课所要求掌握理、理解、运用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预习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得到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训练。

  如在“成正比例关系的量”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预习和学习目标:(一)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相关联(二)“相同倍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是“要旨”,即其中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缩小),相同倍数(三)两种量之间成正比例,那么自变的一个量相当于乘法中的一个因数,固定的一个量相当于另一个因数,随变化的另一个量相当于积。当成绩好的同学,我都提出三个预习目标要求,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我只提出(一)或(二)的预习要求。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标的,教师要坚持指导、训练,常抓不懈,按照归纳总结出的三种方法进行探索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当学生具有了自学能力,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轻松,学生也会学得更加愉快,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教学质量就会显著提升。